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学进:是什么让这群学生热衷于义葬

(2025-03-31 10:20:52)

王学进:是什么让这群学生热衷于义葬

 

清明前的329日,在余姚市第一公墓惠民墓区青翠的树木下,余姚市第四高级中学的20名同学在钱剑波老师的带领下,将54袋长年无人认领的逝者骨灰安放入“无名逝者之墓”的墓穴,撒上菊花,覆上黄土。这个由高中生发起的公益生态葬项目一路接力,已经接续了11年,243位无名逝者以生态且有尊严的方式找到归宿。31日《宁波晚报》)

余姚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故乡,500年前,他在放逐地贵州龙场曾写过一篇千古奇文《瘗旅文》,写的是为三位客死异乡的小吏父子和童仆埋葬的事迹,感动了无数读者。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国人向来有忌讳死的传统。即便是500年前,王阳明“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后经主人的开导:“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才“悯然涕下,请往。”自古已然,人们安葬死者都不大情愿更何况还是无主逝者

但余姚四中的这群学生却做到了,而且一做就是11年,未来还将继续做下去。试问,他们是怎样战胜对死亡的恐惧,一年又一年地热衷于义葬?从2014年该校开展无主骨灰公益生态葬项目的课题研究看,初衷是为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但随着研究和活动的不断深入,其答案越来越显豁。对此,钱老师是这么概括的:现在的“义冢”项目关怀的特殊群体,让学生有了更多真情实感的体验,其境遇会自然触发人类的怜悯情怀,阅历已深的成年人愀然动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也会感受到生死之大。

这是从更深广的维度上阐述了该项目的深刻意义。直白地说,要是这群学生没有悲悯情怀,是不会跟钱老师去做在国人看来犯忌的事。作为护送队中资格最老的一位同学,祁嘉逞的感受很有代表性当他通过义冢项目了解到,一些逝者骨灰在殡仪馆存放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可能是来自外地的异乡客,打拼了一辈子,故乡回不去了;也可能是没有亲人、无儿无女的老人去世了,死后也无人料理后事;还有一些是跟自己差不多年纪的人,甚至还有襁褓中夭折的婴儿,还没来得及长大就永远离开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悲悯情怀

悲悯心是人类一种非常高尚的情感,与其关联的是同情心,同理心。有悲悯心的人善良,好相处,能处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乐于为弱者提供帮助等,但随着社会越来越世俗化、物质化,悲悯心已成了一种稀缺品质。学校也不例外。在“多考一分,干掉一千”等分数至上的功利教育盘压下,学生之间的优劣博弈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彼此视为假想敌,明里暗里都在较劲,同情心少了,同理心没了,济世救穷的悲悯情怀更是难得一见。

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王阳明认同这一说法,他认为恻隐之心是对他人痛苦、不幸产生的同情、怜悯情感,是每个人良知的体现甚至将其与 “亲民” 相联系,主张对天下人之父母兄弟,无不实有以亲爱之,实与之为一体。这种万物一体的思想,体现出对生民苦难的悲悯情怀,将拯救苦难的人民作为内心的终极关怀。经历过义葬的这群同学一定会对此感同身受,今后无论身在学校还是社会,都会是同情弱小的善良之人,乐于助人的义人,洞悉生命真谛的豁达之人。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高一学生吴烨鋆说得好:死亡不是戛然而止的休止符,而是万物交响曲中永恒的变奏。当我们的校服沾着骨灰与山泥回家时,衣褶里抖落的,都是生死教育的金屑清澈澄明,物我两忘,这是参与过义葬的同学才会到达的高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他们收获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够他们受益终生。

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25/03/31/030658809.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