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亲子游
(2024-08-19 11:05:01)王学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亲子游
可怜天下父母心,原本希望孩子能体谅父母的一番苦心,自己从单位请假出来,顶着酷暑,怀揣一叠辛苦钱,来一次亲子游,孩子总该领情,好好配合,该赏景时赏景,该做作业时做作业,该写作文时写作文,谁知,孩子既不好好赏景,也不好好做作业、写作文,更气人的是,还满嘴怨言,好端端地把一次亲子游弄成了“嫌隙游”,这可如何是好?
要我说,活该!搞砸亲子游的板子不应该打在孩子身上,而是应该打在父母身上,只因他们观念太陈旧,不了解孩子,也不尊重孩子,行事太主观,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外出旅游,多数孩子喜欢,但大人与小孩的兴趣点不一样,包括旅游目的地的确定,出行方式的选择,带什么随身物品,与什么样的玩伴同行,关注哪些旅游项目等,大人与小孩有不同的考虑,请问,在制定旅游攻略时,家长有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从报道披露的几个案例看,多是家长定夺的,贯彻的是家长的意志。
这就注定了这趟亲子游从一开始就不受孩子待见,加上全程夹杂了父母的“私货”——旅游间隙督促孩子做家作和写作文,这样更让孩子兴趣索然,牢骚满腹。家长们犯了亲子游大忌,即总要赋予其功利性,一边旅游一边做作业、写游记,否则就没意义了。说穿了,所谓亲子游的真正目的并不在游,而是在读,“行万里路”只是诱饵,“读万卷书”才是真谛。
殊不知,家长对“书”的理解又错了,在旅游途中,家长千万不能把“书”只理解成纸质书也即作业和课本,而是要从广义的角度和动态的角度区解读书。譬如报道中提到的周妈妈带孩子游览绍兴越王台、兰亭、鲁迅故居等景点时,发现孩子不感兴趣,孩子只关心景区门口的蚂蚁老巢在哪儿,还拿着吃剩的饼干喂蚂蚁,足足蹲了20分钟。恭喜周妈妈,你的孩子具有成为生物学家的潜质。你听说过吗?宁波有三位著名的“小法布尔”,他们是10岁的褚南钦、11岁的李於言和13岁的施则行。如为了看蚁狮如何设置陷阱捕食昆虫,施则行可以在沙地坐上一天。作为家长,周妈妈要鼓励孩子读这样的书:观察蚂蚁老巢在哪儿。
同样,也要恭喜陈先生,你的女儿对博物馆里的文创棒冰感兴趣,恰恰表明她具有创新意识和异于常人的思维角度,这也是一种读书方法啊!做家长的要善于发现孩子不同的读书方法和爱好。
要让亲子游不招人嫌,家长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游什么,怎么游,要听取孩子的意见;其次是要摒除功利目的,只让孩子带旅行包,不带书包;再就是把天地万物当作一本大书,鼓励孩子读山川,读星辰,读植物,读动物,读旅途中形形色色的人,读懂自然,读懂社会,读懂人生,这样的亲子游才是我们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