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一位技校毕业生拿到7个Offer说明了什么
(2023-07-03 11:00:10)王学进:一位技校毕业生拿到7个Offer说明了什么
当下,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季,许多人感叹就业难。但记者发现,在宁波,技校毕业生基本不存在就业难题,一些热门专业的学生十分抢手。如一位叫李思博的宁波技师学院毕业生总共拿到了7个Offer,非常吃香。据悉,该校毕业生一人拿到多个Offer很正常,与普高毕业生的就业主动权掌握在用人单位不同,技校毕业生的就业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7月3日《宁波晚报》)
这不是励志故事,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眼皮底下的真实情况。听起来,是否很鼓舞人心?可另一个刺眼的现实则告诉人们:尽管技校生已成招聘市场的“香饽饽”,但学校的招生形势仍不容乐观,因为更多学生(包括家长)还是将进入技工院校学习视为无奈的选择。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好理解,即社会上对技工还是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是低学历层次,发展前途不大,多数人进企业后一辈子也就是个“蓝领”,能混到个工程师已经很不错了,故只有那些成绩差、不堪造就的学生才会选择读技校。如宁波这样的制造业大市,企业对技工的需求巨大,但想要扩大招生规模、扩大培养技能人才队伍却并不容易。今年5月19日,该校举办了一场大型招聘会,共有150多家企业参加,总招聘人数达8000人,而今年宁波技师学院毕业生也就770多人,严重的供需倒挂。
智联招聘公司调查显示,2023年应届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例,本科生为47.5%,而以高职技术院校为代表的专科生获得Offer比例为54.4%。数据表明,专技人才就业状况要明显好于本科。既如此,我们就要想法改变“就业吃香”“招生拉跨”的现象。
最紧迫的问题就是消除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具有同等地位。而要做到这一条,核心就是提高技工的薪资待遇。待遇提高了,社会地位也会相应提高。如德国,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喜欢当“蓝领”,——德国只有25%的初中毕业生通过高中进入大学深造,而多达65%的初中毕业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因为他们拿高工资,比公务员都高,所以“蓝领”在德国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
当然,这得有个前提,即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保证培养出来的技工顶用。这就不能不说到德国举世闻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这有点像我们正在大力推动的职教融合模式,其优势和成效无需赘述。但比较两种模式,有个明显区别,即我们这里还是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每学期只能安排一定时间去企业实习培训;反观德国,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
约60%-70%时间在企业,
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23-07/03/content_136651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