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居民期望寿命82.40岁的骄人成绩是怎么来的
(2022-04-28 11:15:07)王学进:居民期望寿命82.40岁的骄人成绩是怎么来的
这是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生而为人,有两样义务是跑不了的,一是纳税,一是死亡。任谁都怕死亡,因而任谁都想长命百岁。虽然期望寿命不等于实际寿命,但毕竟代表的是一群人或全部人口的预测寿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城市居民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82.40岁的人均期望寿命不低了,它标示着宁波人的健康状况良好,比其他地区的人活得更有质量,也更长寿。阿拉宁波人有福了。
犹记得,2017年年初颁布的《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提出,到2030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5岁;兄弟市绍兴在当年5月发布得《健康绍兴2030实施计划》提出,到2030年,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28岁。这两个指标都够高的,但实现的时间在2030年,也即是说,要经过13年的奋斗,全省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才能达到79.5岁,绍兴则比全省高了2.78岁。
而阿拉宁波,去年就达到了居民期望寿命82.40岁,整整比省定指标早实现了9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可喜可贺!
试问,宁波何以能取得这样傲人的成绩?
首先是我们打赢了一场环境保护战。以空气为例,遭遇过前些年雾霾之痛的宁波市民,应该深有感触,严重污染的空气对人的身体健康会带来怎样的伤害,在市区(县)两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这些年,全市上下加强了空气质量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果,每年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越来越多,蓝天白云已经成了甬城上空的标配。还有经过几年的“五水共治”,全市大小河流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随着环境质量的提高,居民的健康也有了保障。
其次是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新增运动场地和设施遍及城市乡村。怎样将城市闲置土地改造成体育场馆,开拓全民健身渠道,宁波进行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尝试,政企携手,将高架桥下的闲置土地改造出了20多个体育场馆。刚刚从28日的《宁波日报》获悉,宁波又新增了四条绿道,为市民骑行、健步走提供了好去处。随着冬残奥会的举行和亚运会的即将召开,与冰雪运动和水域运动相关的运动场地和设施不断涌现,全民健身的热潮正在掀起。
再次是加大了慢性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力度。2012年宁波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监测报告显示,慢性病已成为宁波市民的头号杀手,由此引发的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2%。为此,2013年宁波市出台首个慢性病防治规划,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慢性病防控格局,增强防控合力。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开展40岁以上人群体检测血糖服务等;并提出目标,高血压、糖尿病发现率分别达到15%、4%;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65%;40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控制在8%以内。成人、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分别控制在12%、8%以内。有措施,有目标,有行动,故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为9.44%。
居民期望寿命82.40岁的骄人成绩就是这么来的。当然,82.40岁还只是预期寿命,每个人真要活到这个平均数,还需要政府、社会、市民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为实现“健康宁波”的战略目标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