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学校应补上应急教育这一课
5月31日傍晚,就读于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李仪同学,在地铁上突然看到一位女士倒在地上,全身抽搐,见状,她快步冲到患者身边,一边请周围乘客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边用所学到的急救知识抢救这位女士,最终该女士成功获救了。(6月2日《现代金报》)
刚刚在与记者交谈中获悉,采访中李仪坦言,当时眼看车厢内其他乘客没人上前施救,她也犹豫过,但想到自己的身份,终于还是冲了上去。在赞赏李仪同学的同时,我不想谴责其他乘客,说什么受彭宇案影响,人性不古,面对倒地老人或病患,再没有人敢出手相救了。
我不相信当时车厢里的乘客都是冷漠之人,他们之所以没有挺身而出,是因为他们不掌握急救知识。这位女患者不是一般的倒地老人,而是一位癫痫病人,发病后嘴角流血,全身抽搐,情形十分可怕。其他乘客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加上又缺乏急救技能,不敢出手相救,完全可以理解。
而李仪同学为什么敢挺身而出?因为她懂急救知识。你看,她的急救技能是多么专业!当她解开患者的口罩,发现嘴角有一片血迹后,就初步判断是癫痫。于是,就按照急救癫痫患者的要领施救:将患者的头偏向一边靠在自己身上,解开她的衣领和腰带保证呼吸通畅,一边观察患者的眼睛、呼吸等生命体征,防止患者发病时咬到舌头;一边不断和患者交流,询问身份等信息。俨然是一位熟练医生所为。
假设一下,要是李仪同学不具备急救知识,她敢出手相救吗?
由此我想到一个很现实也很迫切的问题,即学校应该补上应急教育这一课。
每年的9月8日是“世界急救日”,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这个日子,它对我们太陌生了。
据2012年9月9日《京华时报》)报道,截至当年,我国每年急救知识普及人群约1000多万,应急教育普及率仅为1%,与发达国家50%的平均普及率相差甚远。
造成应急教育普及率仅为1%的原因有多方面,如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投入不够,红十字会工作不力等,其中
很重要的一点是,学校教育欠缺这一课。
作为生命教育的一个方面,我国的大中小学一直来都不重视开展应急教育,既没有添置应急培训器材和场地,也没有相应的师资、教材,成了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块短板
。反观美国,他们非常重视对儿童与青少年应急技能的培养,并以应急技能作为生活适应性的素质教育内容。从幼儿园开始就教孩子摔倒或扭伤时的应对方法;进入中小学,学生根据《应急教育指导资料》等教材,开始接受正规的应急教育与训练;美国的中学生每周至少要上一节急救的课程,不能通过急救课的考试,将无法获得毕业文凭。
李仪同学的英雄事迹警示我们,提高全民族的应急教育普及率十分迫切。在比较中找差距,我们要像发达国家那样,将应急教育纳入教育课程,将其作为必修课,纳入素质教育范畴,编写专门教材,配备专业教师,每周至少开出一节课。必要时,可将应急教育知识体现在中高考试卷上,以引起全民重视。兹事体大,耽误不得。
http://daily.cnnb.com.cn/xdjb/html/2020-06/02/content_1224082.htm?div=-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