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重奖考取清华北大考生能扭转优质生源流失吗
(2014-09-10 08:05:05)
标签:
教育 |
王学进:重奖考取清华北大考生能扭转优质生源流失吗
为扭转优质生源流失,重振恩平教育事业,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回乡设立高考专项奖励基金。该奖励基金总额3000万元,用于奖励2015年至2021年间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考生及相关教职人员。如考上清华北大,恩平考生不仅可以获100万元奖金,还可获赠洋房一套。(9月9日《南方都市报》)
冯先生捐资助学的义举值得肯定,但方式似可商榷。当然,方式也不是他一人定的,而是会同当地教育和地方行政部门共同敲定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扭转优质生源流失现象,以此来提升恩平的教育水平。
诚然,这些年来,恩平的教育持续低迷,社会声誉不佳。据2011年7月12日《江门日报》报道,自2005年以来,恩平市高考第一批入围率连续多年在10%以下。过去10年,该市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考生仅有1人,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在这以高考升学率作为最重要标准衡量一地办学水平的当下,在恩平当局看来,重奖考取清华北大考生试图扭转优质生源现象不失为一条“捷径”,但在我看来,未必走得通。
不妨先从分析恩平优质生源流失的原因说起。概括地说,有这几方面原因: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硬环境不及周边县市。据一位退休教师讲,“近10年来,恩平全市教育经费用于设备购置的投入仅有1.1亿元,校舍建设改造和维修1.2亿元,这导致了基础设施设备未能适应现代教学要求。目前,该市还有30多所学校没有达到规范化建设的标准。”二是教师待遇不高,影响教师积极性,导致名优教师外流。据了解,在过去10年,恩平市外流教师共609人,其中,本科程度的教师达297人。三是教育教学方法落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远远落后于新课改的步伐。具体表现在教师应试教育思想还很严重,依然是照本宣科,或者搞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厌学、甚至辍学的情况出现。
如此一来,造成全社会缺乏尊师重教的氛围,家长对恩平教育失去信心,千方百计要把子女送到邻近县市就读。
而上述奖励办法恰恰是在助长应试教育思想,鼓励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几位尖子生上,用百万奖金和一套洋房鞭策他们考取清华北大。毫无疑问,如此重奖确实能对少数几位尖子生和任课教师起到激励作用,或许明后年恩平考取清华北大的考生就会多出几位。但这有用吗?愚以为,如此这般急功近利的教育手段除了会加剧当地应试教育之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的教育生态。因为它只是让极少部分考生和教师受益,仍不能提高全市绝大部分教师待遇,也不能借此改善全市的教育软硬环境,因而也难以提高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提振家长们的信心。
这还在其次,更糟糕的是,此种超常规的奖励手段还会进一步固化人们这样一种认识或者说偏见,即将考取清华北大作为衡量办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对此,网友们纷纷讥讽道:这些年有多少毕业于清华北大的学生成为大师了?言下之意是,清华北大也不过尔尔,徒有虚名而已。的确,相比国外的名校,清华北大在造就人才抑或大师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可悲的是,国人仍然固执己见,视考取清华北大的考生为一流人才。这种认识或者说是偏见不但昭显了国人的人才观是何等地不靠谱,更彰显了国人的教育评价标准太迂腐可笑了。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教育搞不好,既是教育问题,但更是社会问题,因此说,解决教育问题,既要从教育系统内部入手,更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从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环境,提振家长信心指数等方面入手予以解决。如恩平这样指望靠重奖来提升办学水平实乃饮鸩止渴,缘木求鱼,是谓病急乱投医。明智的做法是,鼓励冯先生这样的旅居在港澳的乡贤积极投身家乡的教育事业,设立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教育基金,促进社会力量办学,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教师待遇,更新教育理念,从基础做起,从基层抓起,这样,方能扭转优质生源流失现象,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