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诚信餐厅”还能开多久
福州金山有家“诚信餐厅”,其经营理念是,餐厅对所有菜品不定价,也不设收银台,全由顾客凭自己的良心决定付费多少,甚至分文不给也没关系,目的就是营造一种信任氛围。遗憾的是,开业四个多月来,这家餐厅已累计亏损25万元。(11月26日中国广播网)
没问题,刘鹏飞等三位股东的初衷很好,但在确定经营理念时犯了个认识错误,即把餐费核定权交给顾客的良心,因而导致亏损。按目前的经营情况,我担心“诚信餐厅”开不了多久,迟早要关门大吉。
确切地说,“诚信餐厅”的提法似有不妥。按刘鹏飞的解释,“如果我写10元,你付给我10元,这个是诚信,但我不是这样子,我让你的良心来定价。我吃了多少,我该付多少钱。”也即是说,他们是把餐费的核定权完全交给了顾客,让顾客决定付多付少。
说实话,这无关诚信的问题,而是事关顾客估价得准与不准的问题。排除少数蹭客,应该说,绝大部分来此消费的顾客是准备付费的,不存在骗吃骗喝的故意,因而谈不上诚信不诚信。其实,目前顾客与酒店餐厅之间产生的纠纷矛盾主要也不是集中在付不付费的问题上,而是收费合理与否的问题。所以说,刘鹏飞他们把餐费核定权交给顾客,以此来测定顾客的诚信和良心,本身就不靠谱。
换句话说,就是餐厅在菜单上表明某道菜10元,顾客不按此标准付费,那叫赖账,没诚信;假如餐厅没明码标价,任由顾客自己做主付费,那是在检测顾客的估价能力,而不是在考验他们的道德水准。结果难免会沦为一场估价游戏,徒有技术,与诚信不搭界。
我们不能把“诚信餐厅”与“一元钱菜摊”、公交车无人收费模式相提并论,后者是明码标价,检测的确实是顾客的诚信问题,前者则不完全是(如说有,那也只是针对极少数“蹭饭”的客人)。正是在这个节点上犯了认识错误,遂导致经营理念的模糊:说是慈善,它并非无偿付出;说是商业,又不追求利润,结果成了一种既非慈善又非商业的说不出名堂的经营模式。
这样的“诚信餐厅”,不要说中国,就是全球也找不到第二家。就算有了第一家,估计也难有第二家。不是说我不佩服三位经营者的精神,而是说他们把餐费的核定权交给顾客良心的初衷太乌托邦,别人想学也学不来,事实上也没必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