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水土不服”不是卸责的借口
(2013-11-29 08:35:10)王学进:“水土不服”不是卸责的借口
耗资近7亿、历时三年建成的蚌埠大庆路淮河公路桥,于去年12月底正式通车,但仅9个月后,主桥面大面积出现“脱皮”现象。针对市民豆腐渣工程的质疑,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回应称,除了车辆超载因素,最主要的是桥面上使用的全部是进口材料,而外国的材料设计不适应蚌埠的高温。(11月28日大河网)
在烈日炙烤下,人的皮肤会“脱皮”,这不奇怪;但新铺的大桥沥青路面因为高温而“脱皮”,不多见,市民质疑得有理。遗憾的是,建桥方不从设计、建造和监工过程中寻找原因,反而把“脱皮”原因归结到进口材料上,给出了一个外国材料水土不服的神回应。
据该负责人称,沥青是从韩国进口的,粘贴剂是英国产的。排除粘贴剂不论,就说韩国产的沥青。韩国与中国同属东亚地区,气候条件相差不大,其出产的沥青既然能适应韩国的气候,在蚌埠也应该适用。此解释不成立。
退一步说,就算解释成立,那也得问一句:当初在决定采用韩国沥青时,难道就没有考虑到水土不服的问题?沥青对气候条件较敏感,施工方不可能不考虑。我从大庆路淮河公路桥02标墩身施工方案中查到,设计者充分考虑到了这点:历年平均气温为15.1℃,最高气温多在7-8月份,平均气温为28.1℃,极端最高气温为41℃;最低气温多出现在1月,平均气温为0.75℃,极端最低气温为-19.4℃。另外还列出了年降水量和年平均蒸发量的参考数据。依此类推,设计方在编制路面施工的方案中,也肯定考虑到了这点,不然就是失职。
如果当初设计时发现韩国产沥青不适应蚌埠的气候条件,仍决定采用韩国产沥青,那不只是失职,而是渎职;如果当初设计时发现韩国产沥青适应蚌埠的气候条件,由于施工不当或者监管不严,造成路面“脱皮”,那就是责任事故,理应追究建造者和监管部门的责任。所以说,水土不服的借口恰恰自证了其罪。
由上述第一个假设我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即早知韩国产沥青有可能不适应蚌埠当地的气候条件,为何还要采用韩国产沥青,而不去选择国产沥青呢?难道国产沥青质量不过关吗?通过查阅专业网站提供的国产和进口沥青的技术指标分析,我国的沥青炼制技术上并不亚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国产沥青的质量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例如,国产沥青不仅已在许多高速公路中应用,而且已有少量出口,这说明国产沥青已经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最特出的例子是上海2004年建成的F1国际赛车场所用的就是中石化东海牌沥青。
无论从经济角度考虑,还是从保护民族品牌着想,建桥方应该首选国产沥青。想不通,建桥方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花高价从国外进口沥青。如果进口沥青质量确实胜过国产沥青一筹,铺下去十年八年不“脱皮”,倒也说得过去,问题是一年不到就“脱皮”了,这又如何解释?是决策失误,还是施工不当所致,抑或存在更大的问题,譬如路面表皮脱落源于内部溃烂,即腐败所致?请大桥指挥部做出进一步解释。不,我不想再听他们的解释,而是希望纪检监察部门组成调查组就“脱皮”问题展开调查,然后,给公众一个确切的解释:何以耗资7个亿建成的大桥不到一年就“脱皮”了?原因真的是“水土不服”,还是另有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