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学进:油价上调延后下调及时的奥秘何在

(2012-03-29 11:22:23)
标签:

杂谈

王学进:油价上调延后下调及时的奥秘何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森在沈阳召开的2012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在作了今年要择机推出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的表态后说,“我可以明确地讲,成品油价格每次到上调时,都非常慎重,并适当延后;每次下调,只要条件一成熟,马上下调,从没有延后过一天。”(3月29日《中国青年报》)

   此说恰如捅了马蜂窝,激怒了众多网民。他们纷纷在新闻后跟帖,斥之为瞎说。某门户网站竟因网友言论过于激烈,关闭了评论功能。不知彭副主任看了网友的跟帖有何感想。也许会感到委屈,因为他自认为说的是事实。吊诡的是,彭副主任所说的事实,并非网民们亲身感受到的事实。的确,此说与公众的实际感受反差太大了,要让他们不愤怒也难。

   那么,彭副主任真是在胡说八道吗?不然。他说的是事实。可是,这一实话实说怎么会遭致如此强烈的舆论围攻呢?网民们有所不知,此中奥秘就在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油价。也就是说,只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连续22个工作日”和“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就可调整成品油价格。看起来,这是一个合符公平原则的游戏规则。几年来,发改委也确实是按照这一游戏规则在上调或下调成品油价格,而且如彭副主任所说,上调延后,下调及时。网民们咋不理解发改委为民争利的苦心呢?

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由政府部门和石油巨头参与设计的定价机制暗含了这样一道窍门:油价上涨时稳步推进下跌时急速下滑的运行规律决定了,一旦涨幅超过4%,就能顺理成章上调油价,一旦跌幅迅速超过4%,就要考虑有没有到22个工作日。这里有个时间换空间的问题。等22个工作日快到时,油价往往已开始反弹,又达不到4%的跌幅,自然可名正言顺地不下调油价。即便随后油价大跌,但两次跌幅并不累计计算,而是以“连续22个工作日”重新计算。其结果又会怎样呢?

   举例说明。以每桶100美元作为基准价,上涨4%(即达到104美元/桶)时,就可上调;若以104美元/桶为基准,必须要再下跌4%即跌至99.84美元/桶而不是100美元/桶才可能下调。两相比较,上调的空间为4美元,而下调的空间却为4.16美元,后者多出0.16美元。等于说,此前的跌幅不作数。并且这个差距在基准价越高时越大,调价周期也会因国际原油价位越高而越来越缓慢,由此造成国内油价“跟涨不跟跌”“涨价及时下调迟缓”的现象。

这就是发改委与网民感受截然不同的原因。那么,两种感受哪种为真呢?发改委的感受来自机械呆板的定价机制,网民的感受则来自亲身体验,孰真孰假,自有公论。

好在发改委已经表态了,要从缩短调价周期、改进调价操作方式、提高机制运行的透明度等方面入手改革现行成品油的定价机制。 

就此,笔者提三点建议:一是调价周期从22天缩短至10天甚至一周,加快调价频率;二是以三地原油价格的5美元或10美元作为区间,对应国内油价,当油价涨幅达到这一区间即调整油价;三是采取非对称性方式改进调价操作方式,没必要死扣4%的上下调标准,在保持4%的上调标准同时,不妨调低下调标准,如3%。

成品油定价机制是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使此次调整后的改革方案更加合理,关键是要让各利益方参与方案的制定,如邀请消费者代表参与制定,公布改革方案等,而不能单由政府主导、召集几个石油部门的专家、领导关起门来设计,再搞个狡猾狡猾的方案来忽悠大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