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王学进:油价上调延后下调及时的奥秘何在
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由政府部门和石油巨头参与设计的定价机制暗含了这样一道窍门:油价上涨时稳步推进下跌时急速下滑的运行规律决定了,一旦涨幅超过4%,就能顺理成章上调油价,一旦跌幅迅速超过4%,就要考虑有没有到22个工作日。这里有个时间换空间的问题。等22个工作日快到时,油价往往已开始反弹,又达不到4%的跌幅,自然可名正言顺地不下调油价。即便随后油价大跌,但两次跌幅并不累计计算,而是以“连续22个工作日”重新计算。其结果又会怎样呢?
这就是发改委与网民感受截然不同的原因。那么,两种感受哪种为真呢?发改委的感受来自机械呆板的定价机制,网民的感受则来自亲身体验,孰真孰假,自有公论。
好在发改委已经表态了,要从缩短调价周期、改进调价操作方式、提高机制运行的透明度等方面入手改革现行成品油的定价机制。
就此,笔者提三点建议:一是调价周期从22天缩短至10天甚至一周,加快调价频率;二是以三地原油价格的5美元或10美元作为区间,对应国内油价,当油价涨幅达到这一区间即调整油价;三是采取非对称性方式改进调价操作方式,没必要死扣4%的上下调标准,在保持4%的上调标准同时,不妨调低下调标准,如3%。
成品油定价机制是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使此次调整后的改革方案更加合理,关键是要让各利益方参与方案的制定,如邀请消费者代表参与制定,公布改革方案等,而不能单由政府主导、召集几个石油部门的专家、领导关起门来设计,再搞个狡猾狡猾的方案来忽悠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