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以绿养绿”还是“以黑养绿”
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桥附近有个曙光防灾教育公园,是用来地震应急避难用的,但从2007年前后开始,管理方曙光公司就分别与多家公司达成协议,在绿地、公园里陆续建起了网球场、高尔夫球练习场、高档餐厅(会所),获取不菲的租金。公园所在的海淀区曙光街道办副主任曹建华称,曙光防灾教育公园是政府探索“以绿养绿”模式的一次尝试。(7月3日《京华时报》)
这些年,公共资源“私有化”、“权贵化”的现象比比皆是,仅就京城而言,引起全国公众关注的故宫“建福宫”事件尚未平息,紧接着又惊爆颐和园开设私人会所的新闻,这下又传来上述新闻,真让人无法猜度,到底还有多少公共资源经得起这样的蚕食鲸吞。
大凡将公共资源“私有化”或“权贵化”的总能找到某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过如上述这般将防灾教育公园建造成高尔夫球场和高档会所的称之为政府探索“以绿养绿”模式的一次尝试,还真让人大开眼界。谁不知道,高尔夫球场绿茵铺地,满眼葱绿,利益方一旦打出“以绿养绿”的名号,无缘得以进入球场和会所的普通市民,还真以为公园绿上加绿,在造福公众呢。殊不知,这叫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投资方与当地政府沆瀣一气,瞒天过海,悄悄地改变了公园的属性,将一个纯属公益项目的防灾教育公园改造成为商业经营场所,每年赚取1200万元的高额收入。
当然,官方所谓的“以绿养绿”的意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高尔夫球场的绿草地”来铺盖完善公园现有的绿地,其真意是“用租赁高尔夫球场(包括网球场、高档会所)所得收入来维持公园的经营管理所需。这理由可是够冠的。众所周知,凡属公共资源的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无一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难题,故经营方总要想方设法开辟投资渠道,以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这大概就是曹副主任所说的“以绿养绿”的真意所在。
此说成立吗?公众不是三岁小孩,绝不会被这样脑残的托词忽悠去的。在此,咱先来厘清几处关节:一是“以绿养绿”的目的何在?正解是,应当让市民更好地享受公园的设施,也就是说,满足他们在公园自由出入、畅游休憩的权利。可事实呢?市民连进出的权利都被剥夺了,遑论在公园内畅游休憩了;二是“以绿养绿”所得的年收入1200万元用于何处?是用在公园的经营管理上吗?即便是,那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在此潇洒挥杆的达官显贵,而不是平民百姓。问题是,维护管理公园的费用用得着1200万元吗?试问,这笔钱用到哪儿去了?如在使用过程中不存在贪污腐败、中饱私囊的情况,请出示账目;三是哪些人成了“以绿养绿”模式的最大受益者?肯定不是城市平民,毫无疑义,其最大受益者,除了达官贵人就是经营方和管理者(还不能排除官方和个别官员)。再深入地想一下,就难以排除这样的推论:在高尔夫球场和网球场每一次挥杆、击球的那一刻,在高档会所每一次举杯和付账的那一瞬间,可能都舞动着“三公消费”的魅影,留存着权钱交易的痕迹。
所以说穿了,所谓“以绿养绿”的说辞,其实是为公共资源“权贵化”穿上一件马甲而已,结果逃不掉“以绿养黑”或“以黑养绿”的结局。此种探索模式理当废除。
邮编:312000
信箱:wxjxc@vip.sina.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