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当如戚秀云
(2009-08-12 17:24:39)
标签:
杂谈 |
王学进:行善当如戚秀云
珠海应该为有这样的一位老人感到自豪,事实也是,在她的精神感召下,不仅家门口打印店的老板佩服她的为人,甚至提供场地让她堆放收来的旧衣物,有时连保安也帮他代收市民们送来的衣服,尤其可喜的是,众多市民感动于她的精神,开始纷纷主动送衣上门,免去其挨家挨户搜集之苦。这还不说,在她身边帮忙的二十多名义工,在她的带领下,正将公益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由此我想到,珠海市民不必人人争当戚秀云老人那样的大慈善家,但完全可以从她身上感悟慈善精神,认识到什么是大善,什么是大爱,然后将这种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而人的心灵一旦植入此种慈善精神,就意味着一种新的市民精神开始孕育生成,推而广之,就能形成一种城市精神,最终有助于慈善之城的建立。
近日,河南省荥阳市委书记杨福平宣布,要将荥阳打造成“慈善城市”:在全市设立1000多个慈善组织,推举出5000多个慈善大使。此消息经11日《京华时报》披露后,受到了人们广泛的质疑,原因无他,就在于荥阳市领导不懂什么叫慈善,一门心思想考行政手段去打造“慈善城市”。他们错了。其实,用红头文件是打造不了“慈善城市”的,正如论者所言,慈善是一种必须诉诸于公民的道德主动和文化自觉的品质,也就是说,政府要从培育和引导市民的慈善精神和慈善文化出发,逐步建起慈善之城。
譬如说,戚秀云老人的善举就是最好的慈善因子,政府应该抓住这一典型,宣传她的事迹和精神,将之提炼为一种慈善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起到感染人、教化人的作用,由此形成慈善环境和慈善氛围,如此,慈善之城无须刻意打造,也能自然而然形成。
http://www.zhnews.net/zhnews/2009/0812/article_19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