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且慢给浙江师大“巨奖招生”鼓掌(与吴龙贵争鸣)

(2009-07-09 09:49:29)
标签:

杂谈

王学进:且慢给浙江师大“巨奖招生”鼓掌(与吴龙贵争鸣)

 

   针对浙江师范大学日前出台的20万元巨奖招揽优秀生源的政策,吴龙贵先生在79日《中国青年报》撰文予以肯定,认为这是对生源质量的重视,体现出一种办学理念。为此,他愿意由衷地给浙江师大“巨奖招生”一些掌声

   巨奖政策公布已有些时日,但据我所知,除了7名江西高分考生冲着4年学费全免投到浙师大麾下外,尚未发现高考成绩居浙江省文、理科前100名者报考浙师大的,这样,20万元的大奖得主仍然阙如。我问过一些考生家长及高分考生,在名校与巨奖之间,愿意选择哪个?回答都是名校。这样看来,浙师大的巨奖政策很可能沦为一场秀,除了赚取一些噱头和眼球外,未必能收到多少实际效益。

    既便如此,此举还有一样好处,即吴先生所说体现了一种办学理念即对优秀生源的重视。此乃废话,没一所大学包括中小学不重视优秀生源的,自然也知道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高价钱可以买到好货。但事情的吊诡之处恰恰在于,花高价“买”来的高分考生未必是货真价实的硬通货。论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现在的教育时代是什么时代,那是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时代。如将学校比作工厂,班级就是车间,老师则是工匠,学生则是待加工的原料;老师一心要通过磨、铲、切割和组装等一道道工序,将“原材料”生产加工成能够在应试战场上百战百胜的“将军”。

   我虽然不能断定,凡是在应试战场上杀开一条血路的高分学生都不是优秀生,但我敢肯定凡是高分考生均是高素质的优秀生的观点是百分之百错误的。据我观察,有许多高分考生并不见得十分优秀,他们除了学习比别人刻苦、智力比别人强、考试经验比别人丰富外,其道德素养、活动能力和社会责任等并不比别人强多少,相反,人之与生俱来的诸多优良品质,经过十多年的应试打磨被扼杀、被牺牲掉了,剩下的基于工具理性之上的应试技能则单兵突进,有的则成为完完全全的考试机器。有的除了考试能,其他则很平庸。这都是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机制造成的。

    作为培养人民教师的师范类院校,浙师大的领导和老师应该最清楚当今中小学的办学现状,深知应试教育下造就的高分考生有许多是残缺不全的畸形人才。几十年的从教经历告诉我,对从应试战场上拼搏出来的所谓的优秀生,不能太迷信,他们中许多是水货。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就会造成什么样的“人才”,此乃教育体制使然。指望靠那些死记硬背、从题海中摸爬滚打出来的高分考生去夺取诺贝尔奖不现实,同样指望他们去提升高校的实力、提升师资质量也不靠谱。

    更何况,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许多高分考生未必适应做教师,更不能打包票他们毕业出来后就一定能够成为优秀教师。好学生未必就能成为好教师,同样名校出来的教师也未必强过普通师范出来的老师。因为要成为一个好教师,除了会做题目外,更要具备担当精神、奉献精神、育人技巧和爱生如子的博爱情怀。如果某位前100名的考生不具备这些素质,而是具备埋首书斋的研究科研能力,但家庭困难,冲着20万元的巨奖,不得已选择读师大,结果成不了名师,这岂非造成人才浪费?

    最后,笔者不能不指出的是,20万巨奖揽新生之举可能产生的负效应:鼓励考生考高分,也就是鼓励他们在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从而加剧应试教育。这怕不是从事师范教育的人所愿意看到的吧?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7/09/content_2749056.h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