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内容编入语文教材的导向意义
(2008-08-22 10:04:08)
标签:
杂谈 |
王学进:汶川地震内容编入语文教材的导向意义
汶川地震内容入选语文教材了!据8月22日《新闻晨报》报道,新学期开学,上海九年级新生将全面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新教材将教会学生如何直面灾难。报道称,这一内容集中体现在第三单元上,单元的主题定为“面对灾难”,其中收录的4篇文章内容都是关于地震、战争、沉船等各种灾难。在这一单元的“综合学习”部分,引进了汶川地震有关的材料,同时要求学生收集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公益广告,表明自己的决心,为经历着灾难的人们送去一份关爱与信心。
教材编写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优秀文章绝少能够及时反映在教材中,故学生能够看到的都是一些陈年八股的历史上早有定评的文章。由于教材不同于一般的时文选集,有它的特殊性,所以人们也不大计较其时效性,对教材与时代之“隔”大多能表示理解。此次上海市一反常态,迅速地将刚刚过去的汶川大地震的内容编入新教材,将该内容有机地融入灾难教育之中,让人眼睛一亮。
此举突出了新教材之“新”,同时还打破了教材编写的常例,让人感到,原来语文教材也可以紧跟时代和形势的。当然,编写者并非为了赶时髦故意标新立异,而是因为当今教育的现状决定了对学生进行灾难教育有着迫切的需要。凡是熟悉语文教学的人都有数,语文教师绝少会将生命教育当回事的,通行的部编教材或者省编教材也少有像上海那样,将修订后的九年级语文教材重点确定在生命教育和灾难教育上;既然教材不要求将生命教育作为教学目标,教师何必自作聪明给学生讲授灾难性的内容,乐得按既定的应试教育模式,讲完字词句,再讲段落结构、写作特点和中心思想。
如论中学各科教材与育人的关系之紧密,除了思想品德课,就数语文了。但遗憾的是,语文教学并没有担当起其应有的育人之责,教材中大量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文因素多数被工具理性教学给屏蔽和过滤掉了。事实是,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少有真善美的教学,少有生命教育和灾难教育,一句话,少有人文教育,多的是功利教育,应试教育。我可以这么说,当今中学生之所以生命意识如此淡薄,人文精神如此缺乏,自救急救知识这般稀缺,语文教学该承担相当一部分责任。这中间包括教材和教学两方面因素。
上海市此番新教材的修订最让人期待的就是,此举给出了这样的导向意义,即纠偏、扭转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越演越烈的应试倾向,由单纯将语文当作应试课程来教转而将之当作人文课程来教。我相信,编者绝不是因为有关叙述汶川大地震的材料文字优美、适合于学生字词句训练和提高,将其作为范文编入教材的,而是因为材料本身的真实性、鲜活性及教育意义,吸引了编者的眼光。同样,我也相信,教师在教学这样的内容时,再不会将教学重点和目标锁定在字词句的教学上,而是会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实际,从教材出发,联系自己掌握的生命教育知识及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所见所闻,呈现给学生一堂活生生的生命教育课。那是直达学生心灵的人文精神教育,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其价值远非咬准几个拼音和改正几个病句所能比拟。
尤其可喜的是,据教材编写成员介绍,整个初中语文教材一直遵循着人生成长这条主线,从六年级的“为生命喝彩”、七年级的“人贵有精神”、八年级的“面对逆境”,再到九年级的“面对灾难”,都是在引导学生面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挫折。这样的教材编排一定有助于纠正当今语文教学重应试轻人文的倾向,给饱受诟病的语文教学重新树立一个界标,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意义,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
http://news.sina.com.cn/c/2008-08-22/023916154564.shtml
http://news.sina.com.cn/c/2008-08-22/023916154564.shtml
前一篇:加大酒瓶回收监管力度
后一篇:海南评职称的办法能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