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考场“阴盛阳衰”现象预示的教育危机
今年高考录取工作结束后,来自安徽电视台的一则消息说:今年安徽专科(高职)以上的上线率,每100个学生中就有85个是女生,15人是男生。这一数据创下了国内此类统计中女生所占比例的新纪录。对此,人们普遍认为女大学生比例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其中包括男女平等、包括农民家庭经济能力的提升和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正面效应等等。(10月8日《中国青年报》)
其实,女生学业优势现象早已存在,该新闻之所以具有轰动效应,是因为15:85的畸高比例。老实说,对这样的男女生上线比率,我实在高兴不起来,相反,而是忧从中来。为什么?就因为男孩有被“边缘化”的可能。
今年3月15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张晓龙《男孩的脑子想什么——拯救处于“边缘化”的男生》一文,指出,越来越多的中外数据显示,男孩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学业成绩似乎难以称雄,而女孩的强势地位则不断凸现。与此同时,“问题男生”却越来越多,男孩正处于教育“边缘化”的地位。这不是危言耸听。虽然女生学业优势得以体现是好事,但一向具有学业优势的男生风光不再,则无论如何不是好事。造成这种“阴盛阳衰”现象的原因,不是因为女生越来越聪明,男生越来越愚笨了,而是因为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模式人为地造成了这一性别鸿沟。
我们的教育评价制度似乎专为造就女生特质的学生而设的,从进校那天起,老师就要求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即听话模式去训练学生,将在家听父母、在校听老师、在单位听领导作为不二标准教育学生,如稍有出格,就被定义为“问题学生”,打入另册。这样一来,造就的多是唯唯喏喏,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受表扬的是他们,选举班干部的是他们,评定三好学生的还是他们,而那些顽皮学生则日益趋于边缘地位。而女生因为天性温顺、娴静、听话,深受老师喜欢,在表扬声中成绩一路上扬,而那些调皮、活泼、好动的男生则在老师的批评声中不断失去进取的动力,成绩一再受挫,甚至连出头露面的机会都丧失了。一句话,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更适合于女生,不利于那些个性鲜明、富有创造精神的男生。
而现行的考试模式好像是为配合评价制度量身定做的,重记忆,轻能力,只有笔试,没有面试和社会实践能力测试。而且随着减负精神的不断落实,考试难度日益降低,区分度越来越不明显了。不能否认,现在的试题确实更有利于女生的发挥。就以我所在的绍兴市为例,现在实行初中毕业与高中升学考试“两考合一”,一张试卷要同时兼顾检测功能与选拔功能,这就必须降低试题难度。以2006年该市实施新课改后首次进行“两考合一”的初中毕业生考试为例,满分为150分的M科目,市区考生平均得分为130.8分,男女两者比率为0.872;满分为200分的S科目,市区考生平均得分为162.0分,男女两者比率为0.810。这样的考试似更有利于具有女生特质的学生。(2007年第6期《绍兴教育》)
由此可见,造成考场“阴盛阳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育问题,家庭和社会问题并不是主要的,现在所要警惕的是随着“阴盛阳衰”现象的日盛男生被边缘化的趋势。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评价制度,加大考试改革力度,让男女学生的优势都能得到发挥,让有个性、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得以脱颖而出。
通讯:浙江绍兴市人民西路67号《绍兴教育》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6865066 13967591161
信箱:wxjxc@vip.sina.com
http://news.sina.com.cn/c/2007-10-08/0220140346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