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最美不过夕阳红
5月11日,87岁的宁波奉化江口中心小学退休教师竺士学去世了,老人在弥留之际,对一直陪在身旁的小儿子竺岳纪交代的后事是:“每年‘六一’前,我都要把500元慰问金送到江口中心小学,给孩子们买点东西。我去以后,你务必把这笔钱在‘六一’节前送到学校。”老人从67岁那年开始走上一条拾荒助学之路,20年来,他靠捡破烂所得资助了10多个贫困学生,小学生每学期资助300元,考上大学的每年资助1000元,他用拾荒的钱累计助学已达7万余元。(5月17日《钱江晚报》)
捐资助学的新闻我们见多了,但类似拾荒助学的消息所见不多。放着好好的退休生活不过,偏偏选择了一条拾荒助学的路,20年来,备尝艰辛不说,还遭到了诸多不解和闲言碎语,但老人无怨无悔,朝着自己认准的目标一直走到生命尽头,这是为什么?答案是,老人经常比喻自己做的事是“甜蜜的事业”。有次他刚从医院出来,大病还未痊愈,老人又拎上筐和铲出去捡破烂,在遭到儿女们阻拦后,他训斥说:“什么叫辛苦?我一点也不觉得苦,我有点力量去帮助孩子们,我心里甜着呢。”
将拾荒助学视为“甜蜜的事业”,这是竺士学老人独特的价值观,折射出其高尚的人格理想。无独有偶,绍兴市内有位87岁的退休女教师,叫吕林娟,从1994年至今走上了一条拾荒助贫之路,她将捡破烂所得的钱都用来资助贫困的孩子和群众。2006年1月9日《浙江日报》曾报道过她的感人事迹。两位同龄的老人都选择了一种不无悲情意味的助人之路,身为教师,都不惧被人讥为“斯文扫地”,做起人见人嫌的“破烂王”,要不是有大悲悯情怀,有自己不同于流俗的确定的价值观,任谁也不可能像他们这样去做。
竺士学老人的选择让人想起一句歌词:最美不过夕阳红。这种红不因“迟到的爱”而褪色,这种红恰恰因“未了的情”而格外灿烂动人。竺士学老人朴素、低调,他不会现身说法向人们宣示他的价值理想,但普通如我们则应从其高尚的义举中学会思考:对幸福人生的理解虽然人言言殊,有人以拥有香车美女为乐,有人以日进斗金、纸醉金迷为荣,有人则以捡到一个废弃的可乐瓶和一张废纸为莫大幸事,同为乐事、幸事,但一为自己享用,一为帮助别人,性质完全两样,谁能说谁比谁更快乐?
我不会说竺士学老人一定比那些吝于施舍的富豪更幸福,只想说,老人的快乐更纯粹,更高尚,更充实。试想,老人在弥留之际尚且念兹在兹的是要赶在“六一儿童节”之前,把500元钱送到儿子们的手中,难道还有比这更能阐释“最美不过夕阳红”的人生境界了吗?老人离世时一定感觉充实、舒坦,其最后的生命定格留给人们无穷的遐想,是诗意,更有哲理。
通讯:浙江绍兴市人民西路67号《绍兴教育》
邮编:312000
电话:0575-6865066 13967591161
信箱:wxjxc@vip.sina.com
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7/05/17/0084293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