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快餐店里的对话

(2023-02-18 16:15:48)
分类: 湖边闲谭(杂谈)

散文

《快餐店里的对话》

文/湖溪恪

每周都会照例到公司处理些事情,有时候中午赶不了回家吃饭,便会到公司附近的连锁快餐店对付一餐。或许是春运刚结束,火车站附近外出务工人员和返校学生比较多,因此快餐店里就餐的人也比往日多了不少。我排队买了些食物,好不容易寻了处偏僻的餐桌就座。在小餐桌的对面,不知是谁将一大堆行李堆放在座位上,估计是有人见人多先占座然后买食去了。

不一会儿,占座的男子回来了。他先把餐食放在小餐桌上,然后把那一大堆行李挪到桌子底下,正拿起筷子准备吃饭时又似乎想起了什么,抬眼看了看我,小声地问:“这里的汤是免费的吗?”我说:“是的”。然后,我用手指了指斜对面的一个大汤桶,“你自己到消毒柜里拿个碗打汤就行了”,“嗯,谢谢!”

话不多,听口音像是外地人。

二尺来宽的小餐桌,面对面坐着,一切都看得清楚:瘦小的身材,稍黑的皮肤,松乱的头发,几道还在散着热气的抬头纹,估摸着四五十岁的模样。

“是第一次来这里吃饭吧?”

“你是哪里人?”

“是外出打工,还是来南昌打工?”

我连问了三个问题,他一个也没回答。

看起来他似乎对我有点怀疑和戒备。之后,他用警惕的目光看向我,小声地说:“你是哪里的人?”、“是在这里做事?”、“也是准备去外面打工?”

没想到,他用三个反问来回答我。

我猜想,眼前的这个中年人,肯定是个长期在外,有着几分聪明,内心充满警觉的打工人。

“我是本地人。”

“我就在这里做事。”

我如实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你做什么工作?”,他接着问。

我说: “做门卫。”

“哦,就是保安吧!”

“对,就是保安。”

他似乎听明白了。

或许是拉近了身份距离,觉得平等了,他放松了不少,话也多起来了。

“你在外面打工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我又问他。

“五六千块。”

“不止吧?”

“差不多就是这么多,现在事不好找。”

闲聊了几句,我忽然问了个敏感问题:“你老婆没有跟你一起去外面打工,你怎么解决那个事?是出去找小姐解决?”

“他们有些人会去找,但我不会去。”

“听说有些人长期一个人在外面打工,老婆不在身边,就会找个合适的单身打工女,拼成临时夫妻合伙过生活,你拼过没有?”

“也有这样的人会这样搞,我没有这样弄过。”

“那你怎么弄?下班后去干什么?打牌?赌博?总得有点事干。”

“打牌赌博没啥意思,我从不沾这些东西。我下班之后有时间就是看书,其他的都不会去干。”

“天天看书?”我有点怀疑地问了一下。

“对,天天没事就看书,从不间断。”他用肯定的语气回答我。

这时候我想起了桌子下面那一大堆行李有一大半都是书,因为敞开的大口袋很多书都露在外面。

一个快五十岁的农村人外出打工还带这么多书,我有点好奇。

我们一边吃着快餐,一边继续聊着打工的那些事儿。期间他又去添了一碗饭。他个头虽不高,但饭量比我大不少。他说,花了钱不多吃点饭划不来。我说,你多吃点吧,尽力把饭钱吃回来。

或许是通过对话对我增加了几分信任,他的话匣子一下子彻底打开了。原来他特别善谈。

缘于湖南人的性格,他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很有激情。这位来自湖南郴州农村的打工仔,在他简单的自述里,得知他读中学的时候成绩特别好,尤其是文科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由于家里穷又是老大,初中毕业父母就让他早早的退学外出打工去了。他自己心里有些不甘,但迫于家庭困难状况,从十几岁起就外出谋生快三十年了。我问他:“你学习成绩那么好,后不后悔当年没有考大学?”他说:“能有什么办法呢?因为我是家里老大。”

“我知道,在乡下,老大是要吃点亏,兄弟姐妹多,老大要早早地协助父母挑起家里的担子。”

我这些话,让他感觉到我也蛮知道一些农村的情况,说到了他心里,嘴角露出了一点笑意。

快餐很快吃完了,但我们都没有起身走。

抹抹嘴,他把餐桌下那包沉沉的书袋放在桌子上,随手抽出一本向我介绍说:“我这些书都是佛教方面的书,我准备先好好读懂读透,等我再打几年工挣些钱,攒到几十万之后,我就什么也不干,准备找个寺庙专门研究佛学。”

听他这话,我有点疑惑。

难道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也会有出家的念头?

“除了研究佛学,我还有个文学梦,准备将来写点东西,因为我从小到现在,一直对文学和历史特别感兴趣。”

“那你一定读了不少文学书吧?”

听我这么一问,似乎更勾起了他谈文学的兴趣。面对我这个“门卫保安”,他带着许些炫耀的口气谈起了他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他首先从俄罗斯托尔斯泰的《复活》说起,再到《安娜•卡列尼娜》,并谈了他读这本书的心得感悟:“卡列宁面对安娜出轨渥伦斯基,像他这么有身份地位的人物,面对这种事情还能那么冷静和包容,这只能在外国文化氛围里才能出现,假如这种事情发生在我们国家的某个人身上,那这个人还不拿把菜刀直接冲过去了,这就是中外文化上的差异吧!”

听他头头是道的分析作品, 我会意的点点头。

可能是见我对他高谈阔论地谈论文学感兴趣,成了他难得的听众,于是,他又接着谈起了海明威、谈起了雨果、谈起了狄更斯;他还特别说到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对他人生态度的影响——面对人生困境和不公,也要积极应对、保持良知。最后,他说自己非常喜欢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那种将现实和虚幻结合起来的叙述,让人读得过瘾。

“看来你真读了不少外国文学名著,真好!真不容易!”,我顺势夸了他几句。

“你读了那么多外国名著,中国的小说你喜不喜欢读?”我想听听他对中国文学的看法。

“中国的古典名著和近现代文学作品基本上都读过。”

他一边解释还一边举例说:“贾平凹的《废都》、莫言的《蛙》、余华的《活着》这些当代小说全都读过。

从他快速熟练地说出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我相信了他的话,他不但读了,还读得很细。

听他如数家珍般的谈论他读过的书目和作家,我有点吃惊。

一个长年漂泊在外的农村打工仔,如此热爱文学,且如此执着,是我没有想到的。

一个快餐吃了有一个多小时,其实是闲聊对话了一个多小时,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很稔熟。

占用餐桌太长时间,已经影响到小店生意。我说:“你要不要去赶车,要不咱们走吧?”

他似乎还有点意犹未尽,但见我起身,便提起一大袋书和行李跟着我走出快餐厅。简单道别,我回了家,他走向火车站方向……

晚饭的餐桌上,我向家人说起了中午吃快餐时遇到打工仔聊天的事儿,儿子听我讲完,脱口而出说:“这个打工仔是典型的精神自洽!”

“估计他都没结过婚,也没有子女。 ”儿子继而推断说。

因为精神自洽的人不大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会去做那些违背自己内心曲意迎合世俗的事。精神自洽的人大多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这种人或多或少有点偏执。

“是吗?”我有点疑惑地看向儿子。

其实,也不用怀疑儿子的分析,但凡有点执着于看似所谓虚幻不着实际,诸如文学之类的东西,对油盐柴米不大感兴趣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点精神自洽的倾向。

可不是嘛, 回头想想自己,似乎感觉也有点这样的影子。

2023.2.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诗/梧桐细雨
后一篇:散文/吃咖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