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翻译琐谈
(2017-03-25 14:22:49)
标签:
图书馆标牌标识vici |
分类: 语言 |
前天读《文汇报》,有人批评“朗读者”的英文翻译,不应该是"The
Reader"。我对那篇文章和那个活动不作评价,只是联想起自己身边的事情了。
因为我是做外语工作的,而且经常做一些翻译,所以单位遇到什么外语的事情就会有人找我。
例如有阅览室新开张,要做英文标牌,着急,第二天就要挂出来。别人找我,我说我不行,标牌的事情需要斟酌,而且还不能符合领导的心意。可是别人不这样看,他们说,那么着急的事情,别人都不愿意帮忙,你帮一下吧。可是,我帮忙的结果,就是有人指手画脚,理由当然也很充分:“这个标牌和我在国外看到的不一样”、“这个翻译太简单了,为什么没有逐字翻译?”等等。其实,即使不是翻译,而是写中文,也会各人有自己的看法,更何况是外语呢,大家都不很懂,而且都懂一些,还都会查词典。可惜词典有时候也会错的,或者是没有专业名词的解释;国外见过的情况也有很多——有英国的、美国的、澳大利亚的、加拿大的;我们可以直译,也可以意译的。
有时候,领导坚持要直译,翻译出来很长,根本不适合作为标识,例如“外文科技图书第一阅览室”、“国际组织与外国政府出版物阅览室”……
有时候涉及历史上的名称,需要查档案,可是时间不允许,只能将就着翻译。
一些通用的标志,例如“读者止步”,可以翻译成"Staff
Only",可是大家还是用"Stop",看上去很生硬。至于标点符号、大小写、空格、半角和全角等细节,就更不能讲究了。
后来,再有人找我,我就死也不做了。翻译这事情,除非是神仙,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做也罢。
那是10多年前的事情,图书馆里专业外语毕业的不多,找我的人比较多。现在学外语的多了,可是貌似还是没有具体负责的人。好在外包的VI公司看上去更专业一些,问题比过去少。
我走过台湾地区,还有日本和韩国,人家对标识的翻译更为重视。去那些地方,职业习惯,总要看一下英文,好像没有什么的错误的。
1998年“北京图书馆”改名“国家图书馆”,原来英文名称"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就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意思,现在中外文名称一致了。经过反复征求意见,英文名称去除了冠词"The",成为"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这事情也引起了轩然大波,被老领导认为是丢人。我就不再评说了。
后一篇:晨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