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学者谈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古典诗词

标签:
音乐海豚出版社诗词爱好者随笔 |
分类: 读书 |

书名: 音乐欣赏随想曲
作者: 徐家祯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副标题:
在音乐大海中捕捞“漏网之鱼”
出版年: 2016-11-1
页数: 268
定价: 49.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11024237
--------------------
获得海豚出版社的新书《音乐欣赏随想曲》,用纸考究,印刷精美,图像清晰度高,而且还是毛边书。我有不少毛边书,都是象征性地裁开几页,舍不得全部裁开,尽量找不是毛边的版本阅读。可是这本书,我却在两天之内就都裁开了。读几页,裁几页,很独特的感受。有时候读到兴头,忘记裁书,随手一翻,随着“嘶”的一声,粘连的书页差一点撕破,感觉心疼。
一个旅居澳洲的学者,宁静、祥和的生活气氛使他能更专注于爱好,而其文学修养,则使他能把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联想对比。作者不识乐谱,不会乐器,却是音乐发烧友,尤其喜欢单簧管音乐,有比较全的收藏,不少篇章与此相关,特别是电影《走出非洲》里的配乐,是作者津津乐道的,甚至联想到王维的诗句和大英帝国日暮西山的苍凉感。
作者也提到了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提到了赵鑫珊、辛丰年、丰子恺。他说:“我想,音乐是否也是一座三层的大厦呢?第一层是‘旋律-歌唱’的音乐,第二层是‘情感-哲理’的音乐,第三层是‘智慧-创新’的音乐。”我读着读着却想起了黑格尔的《美学》。
全书按“乐章”来分章节,“序曲”就是序言,“第一乐章”就是第一章,还有间奏曲和终曲。文章的绝大多数,都写于2007年,到现在正好是10年。
作为严谨的学者,谈到夜曲时,就会对夜曲的来龙去脉进行一番考证,甚至还分析了不同语言“夜曲”的用法。在谈到多布尔津斯基的夜曲时,竟然还能读到中国古诗的感觉,乡曲北宋诗人王禹偁的《村行》和其他古代诗词。每一篇文章的写法也都如此,有作品、作曲家、乐器的详细介绍,自成一体,对于外行人来说读起来也不费劲。一些文章还穿插了自己的经历,各种音乐设备的演变,也是技术史的回顾。
作者有特殊的用词习惯,例如“跟……”、“面熟陌生”等上海方言用法,都不是普通常见的书面语。
作者关于歌剧的看法,我也部分同意。确实,看歌剧还不如听歌剧,因为演员的形象与角色相称的不多。不过关于故事情节,我认为就不必过于挑剔了,因为我认为,歌剧的情节并不重要,而是一个容器,用以承载美妙的音乐。
第十章中的歌词,"Oÿ l'amour sera
loi"应该是"Où l'amour sera
roi",不知道作者是引用错了,还是法语的方言,我没有来得及考证。
这批文章中的绝大多数,都在二〇〇七年至二〇〇九年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音乐月刊《音乐爱好者》上发表过。看来,这本书的出版也不是偶然的结果。书中还提到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贾达群教授切磋现代音乐的事情。
中国音乐爱好者的绝对人数很多,而相关书籍却很少,本书是很值得一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