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破万卷(5374)·《十二楼》(下)

(2019-09-12 22:07:24)
标签:

文学

古代

小说

李渔

分类: 读书笔记

     读书破万卷(5374)·《十二楼》(下)

(续上)情节奇。作为戏曲作家、理论家和活动家的李渔,深深知道,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的生命。同样,对于小说而言,故事情节是吸引读者的最重要的手段,这是中国小说区别于异域小说的民族特色。李渔的小说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变幻莫测,摇曳多姿。《十二楼》堪为别开生面的佳制。《拂云楼》的主人公裴七郎,风流倜傥,俊雅不凡,发誓要娶天香国色。贪图妆奁的父母为他娶了一个奁丰而貌丑的封氏。他怕人耻笑,从不同妻出游。端阳节西湖观光遭风雨袭击,丑妇在众目睽睽之下招摇过市,出乖露丑,被朋友们品评挖苦,裴生狼狈不堪,恨无地洞可钻。他既诅咒妻子,又被路过的两位绝色所迷。不久,丑妻沉疴不起,一命呜呼。七郎的爱情命运获得新生。偏偏那两位佳人又是自己嫌贫毁约的韦小姐主仆。先前的背信毁约成为他追求佳丽的拦路虎。他硬着头皮托人求婚,遭到千里之拒。他不得已而求其次,欲讨韦氏婢女为室。便重金买通韦氏针指师傅俞阿妈为媒。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裴生不论尊卑,惟美是求的虔诚打动了婢女能红。能左右韦氏家务的能红不仅为之运筹帷幄,并且毅然下楼与裴生约法三章,对他的爱情与才华进行考验。最后由于能红的巧妙安排,终于促成了韦小姐与裴七郎的婚姻,并为自己找到了理想的归宿。小说的情节突破了一般红娘牵线,男女苟合的老套。能红豁达大度,不记前愆,提出择偶的三条标准:爱情、容貌和才华。并且不轻信媒约之言,而是亲自面试。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她在撮合小姐婚姻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分越礼之举,常人笔下所不多见。从艺术角度看,这正是李渔的高明之处。《闻过楼》写高士顾呆叟避居入山,旧友恳劝其返城,他断然拒绝。此后几次遭变,灾祸迭起,而且一次比一次花样翻新。第一次是派役,要他入县收粮, 管监兑之事; 第二次是遭劫,五七条大汉明火执仗打进门来,家中细软席卷而去,弄得他贫困交加;第三次是栽赃,被拘进城面审。不仅顾呆叟莫名惊恐,读者也为之心潮起伏。那知进城之后,首先差官送来派役索贿之银; 强盗返还打劫之物; 接着县尊前来谢唐突之过。顾呆叟又惊又喜,如入梦境。到头来,却是他的朋友殷太史等人为逼他回城而设计的圈套。最后真相大白,令人拍案叫绝。总之,《十二楼》中的小说情节总是步步生波,处处出奇。这是李渔小说风靡一时,畅行海内的重要原因。

人物性格独特。黑格尔说过:“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小说 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刻画人物形象。李渔比较注意在现实的土壤上精心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表现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鹤归楼》中的段玉初年轻貌美,才华横溢,风流倜傥。虽早年登第,但又安分守己,惜福安贫。他认为自己有三过分:生多奇颖,谬窃神童之号;早登甲第,滥叨青紫之荣;浪踞温柔乡,横截鸳鸯浦。于是,他用“惜福安贫”来加以弥补,即处富贵而不淫,遇颠危而不怨。他和妻子约法三章:衣服不可太华,饮食不可太侈,宫室不可太美。这样的人在封建贵族官僚阶层中是绝无仅有的。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他常警戒自己:塞翁得马,未必非祸。时时居安思危,处富念贫;穷不失志,达不颠狂。他这种性格具体地表现在他与妻子的关系上。他由于高中榜首,就得到曾被皇帝选中、称为人间至宝的绕翠为妻。他并无骄矜之色。宋徽宗拈酸吃醋,派他出使全国,本是生离,他却当着死别。他对妻子说:“夫在天涯,妻在海角,时作归来之想,终无见面之期,这是生离的景象。或是女先男死,或是妻后夫亡,天辞会合之缘,地绝相逢之路,这是死别的情形。”他自题一个匾额“鹤归楼”, 用了令威化鹤归来的故事,以见他决不生还之意。他将妻子精心制作的衣服鞋袜付之一炬,断绝了妻子的思念之情。他身陷异族,绝无乡思; 妻子在家纺纱织布,挑水浇园,正常度日。他还托人捎上一首回文诗与其妻:“疑猜任向怒时分,别有终欢赛雨云。痴学不情恩断绝,忍妻倒织锦回文”,断了她思夫之念。结果,置之死地而后生,他自己面不改容,妻子亦身体不瘦,面皮不老,反而更加娇嫩。但是,段玉初并非道学先生,他不仅有英雄气概,也富有儿女情长。他八年归来,死别变成生离,喜从天降。久别胜过新婚,他居然重新举行婚礼, 洞房花烛,笙箫管笛,热闹非凡。旧婚新办,又别具风味。李渔始终把他放在与郁子昌的对比中进行描写。郁的轻狂好色、得陇望蜀反衬出段的稳重正派、安分守己。出发前,郁的生离之欢愉与段的死别之凄苦形成对照;郁的归心似箭衬托出段的坚毅顽强。归来后,郁的死别之悲凉又与段的大团圆盛况构成对比。这样,人物形象血肉丰腴,栩栩如生。段玉初性格的独特性在于:身为高官,不养尊处优; 家有美妻,不耽于酒色; 生离之际,无儿女情长; 出使在外,无生还之望。他外表冷峻,又极具人情,爱妻子,不发于形而深藏于心,是谓之真爱。这是官僚阶层及封建知识分子中不可多得的典型。其他,如 《三与楼》中的虞素臣,忠厚古朴、不求闻达、善良正直、清高狷介,又极有见识; 地主唐玉川则狡诈狠毒,贪得无厌,悭吝鄙毒,趁人之危,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相得益彰。《拂云楼》中的能红,身为婢女,心高志大,豁达老练,工于心计,稳操胜券,也是古代小说戏曲中一般“梅香”而难以望其项背的。李渔并不十分注重工笔描绘人物,但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总有其独特性,闪耀着奇光异彩。

语言浅显尖新。李渔主张文学语言要因体裁不同而有所区别。作为通俗文学的小说,语言贵在浅显易懂,精警尖新。“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他在《闲情偶寄》中说:“白有尖新之文,文有尖新之句,句有尖新之字,则列之案头,不观则已,观则欲罢不能; 奏之场上,不听则已,听则求归不得。尤物足以移人,尖新二字,即文中之尤物也。”尖新者,尖刻新鲜,以少胜多之谓也。李渔小说的语言流畅清新,雅俗共赏,如丸走板,如水流溪,成为古典白话小说语言的典范,实得力于他浅显尖新的主张。

通俗简明而饶有哲理的警句,在 《十二楼》 中俯拾皆是:

浪子回头金不换。(《归正楼》)

非言过之难而闻过之难也。(《闻过楼》)

说不出的才是真苦,搔不着的才是真痒。(《合影楼》)

穷不与富就,贱不与贵争。( 《萃雅楼》)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三与楼》)

这些都是对人情、世态、社会的深刻总结,通俗精当,语浅意深。

李渔还善于把戏剧中的科诨艺术引入小说,雅中带俗,又于俗中见雅,幽默风趣,引人发笑,又启发读者在笑声中进行思考:

谁想财主料事,件件料得着。只有生死二字,不肯由他做主。( 《三与楼》)

汝割我卵,我去汝头。以上易下,死有余羞。汝戏我膝,我溺汝口。以净易秽,死多遗臭。奉劝世间人,莫施刻毒心,刻毒后来终有报,八两机谋换一觔。( 《萃雅楼》)

这里充满了对有钱有势者的揶揄和调侃,不仅诙谐可笑,而且洋溢着作者对鱼肉人民的反面人物的憎恶之情。

作者往往化腐朽为神奇,把平常习见的成语、俚语,稍加翻造,点铁成金; 或者运用浅显生动的比喻,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一经说出,不同凡响:

为善好似天晴,作恶就如下雨,譬如终日晴明,见了明星朗月,不见一毫可喜;及至苦雨连朝,落得人心厌倦,忽然见了日色,就与祥云瑞彩一般,个个快乐,人人欢欣。(《归正楼》)

你做财主的便要为富不仁,我做官长的偏要为仁不富。”(《三与 楼》)

这些极常见的语言在他的笔下道出了新意,产生了奇特新鲜的艺术效果。

李渔聪颖机智,常常把乏味的语言通过回环、拆字、反语、对仗等等修辞手法表达出来,令人耳目一新,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善可以盖百恶”。“一恶可以掩百善”,“善人回头就是恶,恶人回头就是善。” (回环,《归正楼》)

“把‘人俞’改做‘马扁’,‘才莫’翻为‘才另’,暗施谲诈,明肆诙谐,做了这桩营业。……上下两个字眼,究竟不曾离了‘贝戎’”。(拆字法。暗指“偷”、“骗”、“摸”、“拐”、“贼”。《归正楼》)

“难道一个严府,抵不得半个朝廷?莫说趁钱,就要做官做吏也容易。”(反语。《萃雅楼》)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对仗。《拂云楼》)

“有无数乱兵,把船泊在此处,开了个极大的人行,在那边出脱妇女。……那些妇人都盛在布袋里面,止论斤两,不论好歉,同是一般价钱。造化好的,得了西子、王嫱; 造化低的,轮着东施、嫫姆,倒是从古及今第一桩公平交易。” (反语。《生我楼》)

“严府”比“朝廷”; 称“人行”是“第一桩公平交易”,看似恭维,褒扬之词,其实运用春秋笔法,对权奸、乱军的鞭挞入木三分。

李渔长期生活在苏北如皋,又是一个戏曲理论家,大量的方言俗语及戏曲述语加强了小说的通俗性,充满了生活气息。

“官错吏错,来人不错”。( 《闻过楼》)

“一锄头也是动土,两锄头也是动土。”(《十卺楼》)

“忙中不及写大‘壹’字”。(《拂云楼》)

“横财不发命穷人。” (《三与楼》)

这些俗言俚语生动形象,明白晓畅,富有时代色彩,表现力很强。而戏曲述语的运用,则增加了趣味性,喜剧性。《拂云楼》第二回云:

众人都说: 这样丑妇在家里坐上罢了,为甚么也来游湖,弄出这般笑语?总是男子不是,不肯替妇人藏拙,以致如此。可惜不知姓名, 若还知道姓名,倒有几出戏文好做。妇人是丑,少不得男子是净,这两个花面,自然是拆不开的。况且有两位佳人做了旦脚,没有东施、嫫姆,显不出西子、王嫱,借重这位功臣点缀点缀也好,内中有几个道:“有了正旦、小旦,少不得要用正生、小生,拼得费些心机,去查访姓字,兼问他所许之人。我们肯做戏文,不愁他的丈夫不来润笔! ……”

短短一段对话中包含了十数个戏曲术语,令人读书如同观剧,褒贬分明,情趣盎然。

李渔一生无固定职业,以卖文为生,足迹几遍天下。对各地的风俗民情、遗文逸事有较多的了解,因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主张:“事涉荒唐,即文人藏拙之具。”显然十二楼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所依据的。《鹤归楼》记道:“这些事迹出在《段氏家乘》中,有一篇《鹤归楼记》,借他敷演成书,并不是荒唐之说。”李渔还广为搜罗野史笔记,丰富了写作内容。对于《合影楼》的出处,他作了交代:“这段逸事出在《胡氏笔谈》,但系抄本,不曾刊版问世,所以见者甚少。”《夺锦楼》事出《资治新书》初集卷十三《判语部》;《归正楼》来源于《智囊补》;《生我楼》中用口袋装妇女出售事见于《香艳丛书》二集卷一; 《十卺楼》所记石女事与汤用中《翼稗编》卷三所载相类。而《三与楼》中的虞素臣,《闻过楼》 中的顾呆叟等人的事迹都是李渔本人的经历。《十楼》读起来真实亲切,脍炙人口,堪称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上乘之作。

评:白话小说十二篇,均以“楼”字命名篇巧中见工巧中奇,绝无仅有趣盎然

惨淡经营立意新自出机杼不同凡。情节曲折多奇异,变幻莫测迭波澜

人物性格独特光异彩。语言浅显尖新脍炙人口广流传。

白话小说上乘作,思想艺术皆斑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