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破万卷(5375)·《女才子书》(上)

(2019-09-13 22:17:04)
标签:

文学

古代

小说

烟水散人

分类: 读书笔记

读书破万卷(5375)·《女才子书》(上)

女才子书》,又名 《女才子传》、《闺秀佳话》、《美人书》、《情史续传》。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集。“烟水散人著”。烟水散人即徐秋涛,学术界看法较一致。而徐秋涛是否即秀水徐震,尚存争议。全书十二卷,每卷一篇,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有清顺治刻本; 乾隆十五年大德堂刊本; 道光二十七年味根斋刊本; 其他有申报馆聚珍本等数种版本,篇目不同,目次有别。1983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排印本。据大德堂本,书约成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

《女才子书》是专写妇女的小说集。书中人物都是作者“近世所闻”,对“古今名媛,已经载之史传者,虽美弗录”。有年代可考的人物八个,其中六个是明万历以后的,两个是天顺、成化年间的。在地域上,作品中除一人以外,其余全都是生活于东南地区的人。作者也是“生于吴、长于吴,足迹不越于吴”的人。作品有着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明嘉靖后东南沿海一带商业、手工业繁荣,在妇女问题上,也得风气之先。这本小说集便在这方面提出了不少探索性的社会问题。

《女才子书》首先在“才”字上阐明作者的新观念。作者定出的女才子的“才”的标准是“胆识和贤智兼收,才色与情韵并列”。又以“贤也,智也,韵也,斯为上也”,强调聪明才智和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的统一。

关于“才”的传统观念,当然首先是读书、识字、能诗善文。因此小说集中几乎所有的女子都具有这一基本条件,都能诗善词,精于音律,多才多艺,有着相当高的文化教养。作者写她们从小都喜读书,根基甚厚,杨碧秋五岁授书,崔淑四岁读诗,张畹香七岁工诗词。冯小青的诗词更不同凡响,在须眉之上……

“才”还表现在有丰富的知识上。郝湘娥不过是一婢女,但堪称博学,年十六除“能诗能奕,又善绘花草人物”外,更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对文物有很高的鉴别能力,能识汉武帝时浮忻国进贡之异香;唐末高季昌之瓦垆;又能辨识滇南金、于阗玉。并精通音律,能指出当代名家演奏时之些微舛错,并为之陈述源流,分辨派别,作示范纠正。她有着多方面的精深的专门知识,堪称女学者。

“才”更表现在“智”与“识”上。表现在她们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智慧与胆识。张畹香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她大至对政治形势的分析,有独到的见地,她认清南明小王朝的腐朽本质,预见它必然覆灭的结局,阻止丈夫出任,主张“无道则隐”,告诫丈夫不可“被锦绣而为享祀之牺牲”;小至对富而无德的乡绅赵宦一家的判断,和对“吝且刻”的邻居的预言,都在实际中证明了她的准确无误。由于她的智慧和有识见,她自己的婚姻解决得美满,避免了灾祸牵连。她的才智不是什么神机妙算,而是出于对事物细心的观察和有根据的分析,及正确的推理判断能力。从对个人婚姻、家事、国事以至对卖金饼者、卖花簪者等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人物事件的处理,均表现了她的智慧和卓识。《女才子书》写了不少在婚姻问题上有卓越识见的女子,她们的识见超过父母,自己择偶的都 比父亲代择的高明得多,观念进步得多。而且,一旦认准之后,意志之坚定,态度之坚决,行动之机敏,又在男子之上。几乎所有的私奔都是女子先作出决断的。作者在《宋琬》中赞扬道:“文士之胆,不如女子更险(指私奔的胆量);文士之心,不如女子更巧。”“才”的概念已并非只是弄文舞墨,还包括处理实际问题中的胆识与智慧。

以上是《女才子书》显现出来的有关的“才”的观念,显然比传统的才的观念有了扩大和更新。

作者还经常对“美人”的概念阐明他的新认识。如认为“色庄语寡”者,未足为“艳”;精于女红而不读书,不会吟诵者,不能称“雅”;行坐不离绣床,不会“倚栏待月”怨春伤时者,不为有韵。而这些不艳、不雅、不韵者,正是恪守封建妇德的女子的标准形象。作者认为不论她们长得多么美,由于她们“形如木偶,踽踽凉凉”,“大失风流之致”,都算不得 “美人”,都进不了这“女才子”,“美人书”的行列。作品用众多的典型和一系列的议论,从形象到理论,全面否定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并反其道而行之,把“才”放在首位,这是《女才子书》的一个根本特点。《王琰》中有“自世风日下,而贤能才节往往不钟于男子,而钟于妇人”之评,此书早于《红楼梦》,而崇美女子的言论常与贾宝玉酷似,反映两书作者在妇女观念上的接近。

《女才子书》的另一特点是对婚姻爱情问题作了一系列的探索,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

首先是私奔问题。作品对古今私奔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了综合研究,为私奔找到了理论上的根据。在《张小莲》中,作者写道:“周礼……奔者不禁,先王制礼,缘于人情。”故“有心人另具一识赏,第难与道学者言耳。”提出了古礼不禁私奔,私奔有古法可循。在《卢云卿》中作者又提出“但在风流之士,则羡其事而幸其奔;其为学究之见,则鄙而不欲置之唇吻,夫以行权私匹,固难与道学者言。”既有古法可循,于今“行权私匹”,就理所当然。不但不该指责私奔,反而要“羡其事”,“幸其奔”。作者批判“学究之见”,以为不堪与“道学者言”,实具大胆的反封建礼教的“异端”思想。同时又以文君奔相如、红拂奔李卫公二事证实,唯私奔,方结下美满良缘,成为千古美谈。摆出了“奔”之利,不“奔”之弊,为私奔立论,肯定了妇女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私奔行为的合理性。

作品还进一步对私奔之成败,提出了指导性的看法。在《卢云卿》 中,分析卓文君、红拂之私奔,“非情也,识也”,是“以丈夫之眼,识豪杰于风尘”。 在《宋琬》一文中,写宋琬与表兄谢生相爱,冲破家庭阻力私奔后,历经曲折,几是九死一生,但终于团圆,婚姻美满,因为宋琬也是识人,看得准,故历经曲折,终不负初衷。这些都是古今成功的典型,成功的关键则是识人。作品又提出私奔失败的典型,《张小莲》中的张丽贞就是。她对一个男子并不了解,就轻陷于情,跟这个男子私奔了,结果上当受骗,明白真相后悔恨无及。当张丽贞自责私奔为丑行时,作者作了分析,以为不是私奔不对,而是无识人之明:“惜其识见不及卓氏,以致误奔匪人”。把“私奔”与“误奔”在概念上分清楚。首先肯定女子为争取婚姻爱情的自由突破封建意识、家庭束缚而采取的私奔行动的正确性; 然后指出必须认识社会的复杂性,不可缺乏识见,因年轻幼稚而“误奔”。这样写,作者是很有一番苦心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