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总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同性恋该怎么办?

(2025-03-06 10:15:41)
标签:

总是

怀疑

自己

同性恋

分类: 心理问题疏导

志山:杨老师您好,能问你几个问题吗?我感觉我有点强迫意识,总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同性恋,我是个高二的男生。

杨永龙:你怀疑自己是同性恋的依据是什么呢?

志山:事情是这样的,就是有一天我突然想到,我会不会是同性恋,然后就很怀疑,去网上找测试做,结果说我是双性恋,有些还直接说我是同性恋,我就有点慌了,那几天一直很烦,因为我比较保守,对同性恋这种东西不接受所以一直很烦躁,到现在已经快5个月了吧同学开我玩笑说我是同性恋我总是很烦。

杨永龙:哦,我把同性恋的判断标准给你,你自己来判断一下是不是同性恋:1、在性欲望和性冲动的驱使之下,不可抑制的想要和同性有亲密行为的幻想;2、情感和性欲的对象只限于同性;3、在性欲望和性冲动的驱使之下,对同性的情感和性欲是一种持续性的反应,不是因情境限制而产生的同性行为;4、对异性性反应有排斥或恶心的反应。这四条自始至终都是性欲望和性冲动贯穿其中的。这四条你是不是都有呢?如果这四条每一条你都有,而且也对你十分贴切,那么就说明你很可能是素质性同性恋(天生的),如果部分有,那么就说明你不是同性恋。

志山:这些都没有,我知道我不是同性恋,但是大脑的意识总是会怀疑我是,比如我和同寝室的同学靠太近我就会想这么近我是不是同性恋所以现在我和同学都不敢靠太近。

杨永龙:既然没有那么就不是同性恋,性取向是异性的,根本与同性恋、双性恋毫无关系。

志山:老师,请问有什么能弱化这种思维的方法吗?

杨永龙:确定了自己不是同性恋之后,那么剩下的就是胡思乱想的杂念了,你说对吗?

志山:对,平时和男同学靠太近,我就会下意识问我自己,我会不会是同性恋。

杨永龙:我们人的大脑是接受信息以及对所接受的信息做出反应的器官,我们的大脑接受到了相关的信息之后,必然会出现古怪的、可怕的、肮脏的、龌龊的、荒诞的、无聊的、下流的、变态的、悲观的等等想法和念头,在这里我们暂且把这些想法和念头称作杂念,人的大脑在一秒钟之内经过视、听、味、嗅、触等感官接受700个信息,必然会产生700多个杂念。杂念是有属于它自己的一套从发生到消失的运行程序的,它是我们不能人为控制的。倘若我们接受它存在,并知道它是毫无意义的“杂念”,根本不理会它,我们该做什么就坚定的投入做什么的行动之中去,那么它将不会影响我们,它是按自己的运行程序运行而走完自己的程序很快就消失了。这就是说杂念是必然而来自然而去自生自灭的,根本是用不着我们去管的,也是根本不能管且管不了的东西。反之我们去注意它,去关注、探究、辩论和辨析它,这就意味着我们干涉、打扰和扰乱着它的运行程序,那么我们就会被它束缚,而烦恼痛苦不堪。

志山:对,我就是这样,这种情况有什么方法解决吗?老师。

杨永龙:杂念就跟我们的呼吸、心脏的跳动、肠胃的消化一样,是自然发生、自然消失的过程,根本就不需要我们人主动去控制的。你却非要把这种正常的杂念,当做不正常的来关注探究辨析和消灭,所以自然就陷入到困扰之中去了。杂念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非常正常的、必然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和我们人的吃饭、睡觉、呼吸等是相同的,你说又怎么能彻底驱除这些呢?只要是活着的人,谁都不可能驱除这些东西。所以真正的走出来并不是去除杂念,而是接受杂念的正常性。让原本正常的东西恢复正常(让它自然而来自然而去自生自灭),你就不会对它们排斥和关注,你的情绪也就平静了,你也才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你该做事情中,所谓的杂念也才会在你做事的过程中彻底地消失了。

志山:好的,谢谢老师的指导,我会试试的。

杨永龙:不是试试,而是坚定的按我说的去做,立即把自己的心思和注意力投入到当下所做的事情的行动上去,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就睡觉、该交往时就交往、该学习时就学习、该运动娱乐时就运动娱乐等等,在什么时段就专注投入做什么时段的事儿,让自己的日常生活多姿多彩起来,这样坚定的持续行动下去了,那么就把杂念给挤走或者忘掉了。

志山:好的,那如果有有了这种想法怎么办,转移注意力到别的事情上去吗?

杨永龙:是的,你知道想法和念头是人人具有的,是大脑的自然功能,当然也知道是虚假的,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根本不管根本不理睬,立即投入做自己当下所做的事儿去,这就对了。

志山:好的,谢谢老师。

总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同性恋该怎么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