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6,529
  • 关注人气:13,1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三学生要科学应对“考试脖

(2025-02-21 09:48:06)
标签:

高三

学生

科学

预防

考试病

分类: 高考指导

案例:高三学生小文,最近压力大,好像进入一个疲惫期,总是感觉眩晕,头痛、头重、背酸、恶心等等,有一种身心进入了临界状态之下,想沉下心进行学习,但却总被这些个身心感觉困扰着。总是时时刻刻想把这种情况给解决掉,想放下一切而拼命地去学习,但全身发软。四肢沉重、心情不好的感觉的纷扰,导致她无法放下一切去投入学习。心里充斥着拒绝看书或背书,导致看书或背书效率很低。而且看书或背书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的,胡思乱想,总说头疼,还丢三落四的。

分析:小文的这个问题在进入高三立即行动起来,开始向高考奋力拼搏一段时间的学生身上比较多见,这是因为随着学生进入高三,学校的老师犹如兵临城下的备战高考,时刻在强调着学习的重要性,拼命地让学生增加桌前学习的时间,时刻提醒着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家长更是冲锋在前,时刻紧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一旦有日常的文体娱乐活动,就会无休止的唠叨、说教和批评,一直在强调着学习,学习,还是学习。在这双重的压制之下,孩子就像进入了日本鬼子的劳工营,身心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在高度的焦虑紧张状态下,会导致视野狭隘,思维的灵活性和广度受限,大脑出现读写保护,注意力涣散,心情很烦躁,记忆力下降等等,这种情况下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是显而易见的。

建议:高三的每个同学知道珍惜时间,比如开夜车、加班加点学习、减少睡眠和休息时间、取消体育锻炼等等。其实这样做,在短时间内的确可以把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长此以往,大脑和身体就会起来反抗——无精打采、头昏脑胀、思绪纷乱、注意力力无法集中等,学习效率反而会严重下降。所以,高考复习时间安排要立足长远,保证大脑机能和身体活动能力处于良好水平之上,真正做到高效率的学习和生活。要高效率的学习和生活,就应该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

1科学用脑劳逸结合。不知大家有没有观察过花草,当太阳照射在花草上的时候,它的尖端“蔫”了下来,当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它的尖端又“挺”了起来,也就是说“蔫”和“挺”交替进行,花草就出现了枝繁叶茂的长势。我们的大脑也和自然界的花草一样,需要“蔫”和“挺”交替进行,也就是说要把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安排,这样既可以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完成,也可以保证大脑得到休息和身体机能得到较好的维持。科学用脑劳逸结合有以下几种方法:

1每天要保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2每天要保证七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

3两项学习活动之间应该安排生活、劳动等其他活动;

4学习时间比较长(90分钟以上)时应该安排两门课程(最好是文理科)间插复习或者两种方式(阅读和解题)间插学习。

2交叉安排高效学习。在吃食上,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某一口味经常食用,那么胃口就会变得很小,一旦换个口味食欲就会大增。其实大脑的活动功能也和“口味”一样——长时间从事某种单一的活动,大脑皮层相应活动区域的“胃口”就会变小,当然就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如果按照注意力集中的规律适时交换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样就可以使大脑疲劳区域得以休息,休息区域进行工作,这样既不妨碍大脑疲劳区域的休息,也保证了大脑“食欲”的大增,当然也就提高了学习效率的高速运作。

交叉安排有以下两种方法:

1不同学科复习时间的交叉安排,比如语文、数学、外语、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按照文理交叉的形式安排,不要长时间进行一门课程的复习;

2不同学习形式之间交叉安排,比如记忆、解题、阅读和知识整理等活动交替安排。

对于小文的具体情况,我认为是属于“考试病”的范畴,即因考试的压力而倍觉焦虑、紧张而引起的头晕、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视力减弱、体重减轻,直至大脑兴奋性减弱,记忆力衰退等“疾病”。我建议以“放”最终达到“收”的目的。一般来讲,考试前考生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正常的,也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反应能力,更好地应对外界变化和考试。但是,如果出现过度紧张、恐惧和不安,这就成了一种可怕的“病态”。诸如头痛、失眠,看不进书,总想上厕所,脑袋一片空白,他们总是想着“我考试成绩万一不如别人怎么办?”、“万一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怎么办?”等等。患这种“考试病”的学生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文化课成绩不稳定,预计在高考录取控制分数线上下波动者,这部分学生如果“加把劲”外加在高考中发挥正常,考取的希望就非常大,但事实上这部分学生大多存在考不上的顾虑,结果往往是积忧成疾;

第二种是文化课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这部分学生考取一所比较好或重点院校不成问题,但是亲人、师长及自己期望过高,重压不堪,而出现“考试病”;

第三种是家长喜欢“唱低调”——经常抱怨孩子不如他人——或 “情绪化”——以测试成绩论奖惩,造成孩子心理失衡而造成“考试病”。

对于“考试病”预防与调节可以用以下方法:

1、以平常心看待同学时间的竞争及高考。同学之间的考试成绩是知识、心态、运气等方面的集合,具体来说,就是要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要太计较考试结果,养成将考试当作业、作业当考试的习惯;对于高考我们要想开些,不要把它看作是千军万马争抢的“独木桥”,今年不行还有明年,机会多多,况且成功之路并不止高考一条,何必让自己寝食难安、炼心焚神、生不如死的遭受折磨呢?。

2、自己的人生之路是由自己走出来的,至于别人怎样期待,其实跟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犯不着把他人(包括父母)的期望当成自己巨大的压力,所以应该放下包袱,对自己以适中的要求去开创自己的人生之路。

3、大多数“考试病”患者往往不能处理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太多,生活安排得太单调,不注意休息和文体活动。即便是在体育娱乐活动之中也在想着学习,使大脑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不能通过文体活动达到生理与心理上的完全放松。因此,要做到合理用脑、讲究方法、注意营养和劳逸结合。

4、家长要关心体贴、鼓励孩子。不要对孩子提过分的要求,也不要问 “考不好怎么办?”、“考不上怎么办?”等问题,充分相信孩子,让孩子自己的路自己去走。

5、精神紧张,用脑过度,往往导致神经血管紧张性头痛——两侧太阳穴部位间歇性疼痛。建议每天服用10mg维生素B1B2,以营养神经、疏缓疼痛。

6、“考试病”极度严重者需要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分析和放松训练。(文/杨永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