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建亲密关系,感孤单自闭,该如何调整认知?

(2024-07-08 07:09:41)
标签:

担心

孤单

自闭

认知

调节

分类: 心理问题疏导

喜瑜:感觉自己好像很难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还别说有什么交心的异性朋友了,就是同性交心的好像也没有,尤其是工作以后的这些年这种感觉更加明显,表面上和谁关系好像都不错,但其实和谁都不交心,感觉自己像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一样,害怕自己会越来越孤单自闭。

杨永龙:交心的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在工作单位、周围的熟人和亲戚之中最好不要试图发展交心的朋友。朋友的朋是两个一模一样各自独立、平起平坐的月字,这意味的就是任何时候都奉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优秀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及兴趣爱好,让自己真正优秀起来,然后吸引跟你差不多的人。在人际交往之上我们自己不够优秀,我们的人脉就是一文不值的,人脉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所以在我们还没有足够强大、足够优秀时,先别花太多宝贵的时间去社交,多花点时间读书、提高专业技能。

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提升自己,这样我们的世界才能宽阔更广大!越是聪明的人,在社交上花的时间越少。因为他懂得:人脉不在别人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很多时候,真正使我们劳累的并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无效的社交”。什么是无效社交?不能给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带来任何轻松自由开心快乐和进步的社交,就是无效社交。既然是无效社交,那么就要学会拒绝。只有自己强大,才是真的强大。浪费太多时间在无用社交上是没有意义的。现代人讲究有效社交。所以,与其到处无用社交,不如沉淀自己,多读点书、多思考。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喜瑜:我的问题是除了爸妈对于任何人都有很强的防范心理,不信任他人,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的,甚至有时和爸妈都不愿聊心里话。所以根本没办法和人建立亲密关系,更没办法去恋爱,因为恋爱对象肯定是亲密关系的。也有人劝我慢慢敞开心扉,不要那么独来独往。因为人是群居的,生活中还是要有亲情、友情、爱情,我们的生活才会真正愉悦吧。

杨永龙:嗯,做好人际交往的基本前提意味着什么呢?

喜瑜:轻松,开心,碰到烦恼能一起商量解决问题,比一个人独自面对强。

杨永龙:你既然不离群索居,那么就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活动。

喜瑜:普通的社交没问题,就是涉及到交心的亲密关系就又会很纠结,畏手畏脚。

杨永龙:是啊,就是内心主观的患得患失,把自己困陷在心里了。

喜瑜:算不算回避型人格呢?

杨永龙:不要随便给自己这个问题,哪个障碍的帽子。立即把自己的心思和注意力投入到当下所做的事情的行动之中去,该工作就去工作,该学习就去学习,该人际交往就去人际交往,该玩就玩,该休息就休息,该听音乐就听音乐,该逛街就逛街,该聊天就聊天等等,就是像所有的健康人一样的去生活,一旦这样坚持下去了,那么你也就走出困扰了。

喜瑜:老师你说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感受是由什么决定的?

杨永龙: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感受是由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决定的。

喜瑜:我觉得自己就属于比较传统甚至守旧的思想观念,可能也就造就了我不够洒脱。

杨永龙:恐怕是你想的太多了吧?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当然就具有着独一无二的活法。别人看着自然,自己活的别扭是一种;自己活的自然,别人看着别扭又是一种。在这个世界上,过自己喜欢过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日子,活自己喜欢的活法,就是最好的活法。

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享受生命,不羡慕别人,不卑贱自己,按自己的天性过能让自己快乐开心的日子,避免拖着生命往前走,这是我们人生最好的选择;习惯于无人欣赏,不把自己活给别人看,这是人生的智慧;本性中存点不可理喻之处,心中不过份在意时代以及他人的脸色,这样会使自己的生命更有趣味。不强求、不追悔、凡事试着顺其自然。任何事只要我们尽力了、用心了,那么就让它一切随其自然吧,不要总是想着自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而是用心去欣赏自己努力的过程,那才是我们最应该做到的。

喜瑜:真正能打心底做到为自己而活,做到不在意别人怎么看的人应该并不多吧?

杨永龙:其实就是养成的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的坏习惯。一次,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应邀来我国讲课,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听完课后,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都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有那么大呢?”杰克·韦尔奇听后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是知道,而我是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是的,很多道理很简单,很多道理我们都知道,但这些简单易知的道理我们却没有去做到。比如,我们都知道“聚沙成塔”的道理,但我们却常常忽视了那些成功的细沙,不愿做细小的事情,自然也就无法构筑起事业成功的高塔。再比如我们都清楚“水滴石穿”的道理,但我们却缺少水滴那样心系一处的定力,三心二意,浅尝辄止,结果总是在半途而废中与成功失之交臂。

知道得再多,想得再好,如果不去做,不去行动,那永远都不会有超越,永远都只能在原地踏步。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拉开了距离;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分出了高低;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差别。

喜瑜:说得好!

难建亲密关系,感孤单自闭,该如何调整认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