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育儿跳楼倾向教育方法 |
分类: 教育学习 |
小芙:杨老师您好!我是一名无助的学生家长。我的儿子快16岁了,6岁前一直由保姆在家帮着照看,小学阶段全托在一所私立学校,初中三年是跟随我身边的,现在是高一学生,在学校寄住。昨晚由于他与同班另外二位同学下完晚自修后爬过二米高的围墙到网吧通宵上网让老师知道了,学校给他三人记过处分。事后,我跟他谈话,他对我说的一些话,让我感到好害怕,首先他轻轻的说了一句话,当时我没听清,我硬是问他说什么,他又轻轻重复说怎么没“跳”,我听到心里就慌了,我说:“你跳,妈妈跟着你一起跳,我们这个家就解体了”。我跟他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说好死不由赖着活,你心里有什么心结可以跟妈妈说”,他说:“多,不多他一人,少,不少他一人,他说将来怕成不了一个同常的人”。我问为什么,他拿出大母指给我看,并说他喜欢吸指头上的血(他平常一直喜欢扯两个拇指头的倒皮,有时扯得指甲边见得到红肉,之前有多次教育他并认为只是一个坏习惯而已),我恐惧得一时无语后,说那是个坏毛病,告诫他一定要改掉这个毛病。他还说自己不先动手打别人,如果同学打他,在平常他会拿笔防备自己,现在他会拿刀防备自己。平时,由于他爸的严厉,父子俩人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去年也有过二次在他爸教育过后,他也有过想要极端行为被我发觉,那时心里难过得不行,心里又安慰自己这是成长的一个过程,懂事了就不会那么极端想。今天他跟我说的话,我心里好害怕好害怕,真怕有一天他会做出蠢事来,杨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我一想到这些,我就觉得人生万念俱灰。求您帮帮我,也帮帮我的儿子!我该怎么办啦杨老师。我现在快崩溃了。
杨永龙:那你学会做妈妈了吗?妈妈是慈祥祥和以及智慧的。
小芙:我是没有学会,急躁而且不知如何教育。
杨永龙:你到我的博客去好好学习一下《用规矩和规范管理孩子才是关键》《代币法与培养优秀孩子的方法》《好孩子是夸出来的(1)》《好孩子是夸出来的(2)》《妈妈的唠叨和说教是教育孩子的“鸩毒”》
小芙:我儿子目前这种心态我该如何是好呀?杨老师,孩子与父亲关系很不好,我交流多说两句就表现急躁。你仔细的学习和领会一下我给你推荐的博文之中的那些条款,看看是不是你真的没有做到这些。爸爸严厉严格是没有问题的,但非常需要妈妈慈祥祥和以及智慧。
小芙:我知道自己肯定不是合格的母亲。对于他父亲的严厉我有与孩子说是希望他成人成材的表现。
杨永龙:是啊,你说的是大而空洞的话语,而不是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之中的父爱的表现。
小芙:孩子现在心里这种不健康的想法我该怎么开导?
杨永龙:你觉得这样的说法孩子会相信吗?
小芙:就是啊!怎么说好像不愿多听
,
杨永龙:你是等待孩子在懂事,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引导孩子在具体的生活之中认识、了解、感悟和发现爸爸对他的大爱。
小芙:对!
杨永龙:那你觉得在你自己的眼里,你的孩子是不是最优秀的呢?
小芙:从小一直优秀,就是从初三开始变了。他性格上的变化与有时过激的行为,我是不知所措。
杨永龙:其实我如果是妈妈的话,孩子在我的眼里就永远是优秀的,我所看到的都是孩子更多的优秀的地方,从我的嘴里说出来的都是欣赏、认可、肯定、表扬、鼓励和激发孩子的话语。
小芙:就像发生今天这种事情,我该怎么做呢杨老师?
杨永龙:孩子在初三就已经进入了青春期,这个时候就急需要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孩子的爸爸是最最需要的。
小芙:是的,可我没有做到。
杨永龙: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理解期,4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10岁到20岁之间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有人说:“12-18岁这个年龄段可以让父母衰老二十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孩子是最让父母操心、担心和伤脑筋的。正因为“是最让父母操心、担心和伤脑筋的”,所以就急需要了解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小芙:我知道孩子身上的问题,我们做父母的绝对有蛮大责任,现在我怎么补救才是好?他今天就这么说他怕成不了人。
杨永龙:我把这些特点说给你们,你们好好的学习领会:1、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如果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基本是服从成人意见的,那么,青春期的孩子则完全不同了。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显得十分“自恋”,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因为自己不够“完美”而沮丧。2、独立性增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3、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这常常令我们父母手足无措。感情的多变是与感情的深化共同发生的,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和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4、开始关注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时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任何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可能脱离同龄人的影响,总是将彼此之间的交往与认可看得极为重要。5、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开始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父母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因此经常固执地与父母顶撞。6、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关心自己性别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程度:够不够帅、是不是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都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友谊,开始憧憬爱情……。
小芙:谢谢你的指教杨老师。对孩子言行看来首先我们做父母的自己要反省一下。
杨永龙:你认识的非常好。针对青春期叛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应了解孩子叛逆产生的原因。孩子叛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好奇心。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断乳期的特点,“心理断乳”期的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正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2、孩子叛逆该怎么办?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孩子叛逆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3、消除孩子叛逆:(1)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2)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3)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4、请记住要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你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的他们不会再简单地服从和遵守你的命令。请记住你的孩子有发表意见和观点的权利。家庭的“重大决策”,比如耐用消费品和高档电器的添置、度假的方式和地点,甚至于父母工作的变换,都应当让他们知道,听取他们的意见,并且尽可能加以采纳,因为青春期思维的敏捷,使得他们的想法比成人更精彩。请尽可能理解你的孩子。青春期毕竟只是通向成年的桥梁,而不是真正的成年,他们的意见、判断很可能经常是不妥当甚至是荒唐的。身为家长当然可以不同意乃至反对,但在否决孩子意见的同时,你完全可以同时表达出你对他的理解,虽然家长不能接受,但是家长懂得他的想法,明白他的感受。6、请让你的孩子知道界限的原则。因为他们在许多问题上还不具备独立承担和处理问题的资格,家长在某些事情上实施"绝对权利"是合理的。应当让孩子知道这些不可逾越的界限在哪里,不可违反的原则是什么。但是,如果你的界限和原则过多,它们就将形同虚设,会遭到或明或暗的坚决反抗。7、端正心态,平等待之。不少家长的“家长意识”特别强,希望孩子绝对服从家长的意志。虽然他们尽量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但孩子仍然“不听话”。为什么?因为他们忽视了孩子心灵上的需求。孩子希望父母视他们为大人,尊重他们的人格与意志,希望父母与他们交流思想。可有的家长说:我的确总在与孩子交谈,为什么不奏效呢?原来,这些家长忽视了交谈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即语言方式。一般家长通常用教训式或单向式谈话,诸如:“你应该……”“必须……”“人家的孩子……你却……”等等。孩子呢,听时点头,离时抛在脑后,因为这种单向灌输式的谈话,无法触及孩子的心灵,无法引起孩子的共鸣及让孩子获得内心体验。倘若父母用“我觉得……”“你觉得……”这种句型进行交流,孩子就会体验到父母对他的尊重,从父母与他商量的口气中体验到自己的人格价值所在,孩子就乐意向父母敞开心灵之扉。8、要熟悉孩子的爱好。家长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必须与孩子有共同语言。要能谈出孩子熟悉并很想了解的话题,进而拓展开来,引导深化。如:某一学生因违反校纪校规受到了纪律处分,家长得知气得打骂孩子,可孩子仍屡教不改,越陷越深。怎么办。该家长自查自省,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平静下来后平视孩子,发现孩子身上确有很多闪光点。当换位思考时,发现孩子心灵深处是孤独的。孩子没有说话的朋友,在父母面前要么点头,要么不吭声。是不是孩子也苦于不被父母理解呢?这位母亲决心放下架子,走进孩子的世界,为了寻找共同语言,她放下外国文学,捧上了金庸、古龙、梁羽生;收起了古典音乐,换上了“四大天王”,不明白的地方还请教孩子。孩子先是吃惊,后感到母亲是真诚的,便手舞足踏地向母亲讲起课来,其眼神不再是愤怒、平淡的,而是单纯温和的。渐渐孩子与母亲的话题越来越多。孩子不断地将看到的新书推荐给母亲,母亲也将名著推荐给孩子。意外地收获是孩子也迷上了世界名著。可见,平等不仅使人易于交流,而且易于互相影响。9、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有些家长常当众羞辱孩子,这是万万做不得的。孩子一旦无廉耻之心,十头牛都难以拉回,教育会显得苍白无力,孩子就会自暴自弃。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能力。如:甲乙两个学生本次考试都由原来的50分上升到60分。不同地处理评价方式结果明显不同。甲家长一见此分叹呼:“唉,才进步10分,真笨!”乙家长满面笑容:“嘿!又进步了10分,不错,再努力10分就是中等生了。”结果,甲再考试仍然不及格,因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及格了也没有用。乙下次考试真得了70分。前者是从否定到否定,孩子看不到希望。后者在肯定中否定,逐步提高要求。于是孩子在父母的认可及赞赏的快乐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小芙:激励教育,谢谢您了,我有眉目了,真的感谢您了,我会好好去体会和践行您对我的引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