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功是个体的定位

(2016-09-05 05:57:42)
标签:

教育

高三

炼狱

贫困生

成功

分类: 评论杂谈

胡老师:杨老师你好,现在想跟您聊点关于贫困生的话题。我们最近做的策划是关于贫困生的,也就是寒门学子

杨永龙:哦,好的,胡老师您说

胡老师:您平时有跟家境比较贫困的孩子接触过嚒?

杨永龙:有,但不太多,因为我们是企业职工子弟学校,所以这方面的学生不是太多

胡老师:哦那没事,您了解多少就说多少就行。您跟他们接触时,他们给您的感觉是什么?会不会您一接触他们,就能“感觉”得到他们和那些家境殷实的孩子不同

杨永龙:是的,在为人处事以及行为表现上是不太一样

胡老师:比如说?拘谨?自卑?还是别的什么心理行为特征?

杨永龙:在中小学阶段这些表现不是太明显,贫困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努力,学习成绩比较好,所以看不到拘谨、自卑方面的表现,因为我们是重点中学,进来的学生都比较优秀,所以很难看到拘谨、自卑方面的表现

胡老师:哦,这么说,他们仍旧挺坚信读书是能改变他们命运的,那他们的生活会不会过得比较清苦呢?

杨永龙:呵呵,当年我就是一个贫困生,生活清苦是自然的

胡老师:啊啊啊,杨老师,那可以说说您的经历啊,您也算当年的寒门学子啊,现在说,寒门学子出头越来越不容易了

杨永龙:这个不一定

杨永龙:我当年好像没有感觉到自卑,只觉得别人看不起就要自己尽最大的努力争口气

胡老师:您当年考上了大学吧?

杨永龙:是的,我高中毕业第一次高考预选上了最终正式的考失利,由于家庭贫困没钱复读,所以打了两年工,然后复读考上的

胡老师:在您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后,出来是不是会特顺,还是说仍旧有挺多不为人知的困难

杨永龙:呵呵,当然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困难了,比如盐开水泡馍、开水冲炒面糊糊等,这些当然是不愿意让人看到的

胡老师:最近的南方周末统计个数据,说现在的农村孩子,离一线大学是越来越远了,好多都倒在了高中(比如上不了重点高中),整体上出人头地比以前难了,您怎么看

杨永龙:有这个趋势

胡老师:您觉得读书还是他们的最佳出路么

杨永龙:不一定,学技术、打工以及做小本生意等等,也未尝不是没有出路

胡老师:那您觉得他们要改变命运,还缺什么?就纯粹从他们个人角度来说。比如性格上?心态上?心理上?他们和您那辈的贫困生相比,有没有缺了什么宝贵品质。就我的感觉上说,现在的农村娃,整体上是没有您那个年代那么能吃苦耐劳的

杨永龙:应该说有问题的话就在心态上

胡老师:何出此言?请细细道来!

杨永龙:心态决定一切——积极的心态会带来积极的结果,保持积极的心态,你就可以控制环境,反之环境将会控制你

胡老师:他们的心态不甚积极?

杨永龙:我们目前的孩子由于仅仅在学习上应对考试,真正对于他们有帮助的东西却没有真真走进他们地内心,比如孟子的天将大任于斯人也……,也没有把所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看成是对自身的磨练。

胡老师:但是公允地说,中国大多数学生也是在应对考试吧,无论是家庭好的还是差的,面对高三各种压力,还真难当成一种磨练,而是视作一种痛苦啊

杨永龙:呵呵,现在的学生说高三时炼狱,其实我认为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起点

胡老师:那是。我自己觉得啊,就跳出这个环境之后,我们会发现它会有很多超过分数和知识的意义,比如养成好习惯、接受磨练等。但当身在其中时,总是哎,只因身在此山中啊

杨永龙:我现在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程序性的做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就得益于高三生活的造就。诗人席慕容说过,人的成长就是一次次的遭遇创伤或挫折,以及一次次的对创伤或挫折进行修复的过程。其实我们每一次对创伤或挫折进行修复的过程,既是习得战胜困难和障碍方法的过程,也是培养和提高追求高峰体验或自我实现的过程,当然也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

胡老师:对。成长本身就是痛苦的。

杨永龙:我们常说“经风雨见世面”,其实就是经历困难、障碍和挫折,并在困难、障碍和挫折之中学会“执着于所做的事;感觉生命在自己的掌握和控制之中;将困难、障碍和挫折看作是挑战而不是威胁。”

胡老师:那您就是觉得,他们应该把目光更多放在考试、分数以外的,多汲取些对他们有益的东西?

杨永龙:对于学生来讲关注考试、分数无可厚非,但在同时也要关注习得成功的思维以及养成走向成功的习惯或品行

胡老师:那我能不能理解为,他们关注的东西更“浅”,更着重于眼前,着重于那些更能够立竿见影的。我有个朋友,大学了,让他去实习,他不肯,反而情愿在工地上打工,来钱更快。

杨永龙:这也不一定是我们所认为的“浅”的表现,工地上打工也可是说是实习

胡老师:当然从广义上也可以这么说,但是学新闻的啊,相比于在工地上干农民工的工作,他选择去实习不是更有利于他自己的发展么

杨永龙:对成功的定义每个独特的人有独特的定义

胡老师:,想想也是喔,好像社会都在强加自己认可的价值观给他们了——有钱,才是成功,也许他们安安稳稳的,也觉得很幸福

杨永龙:其实和农民在一起打工也是有不少新闻可抓的哦

胡老师:我想起了北大生卖猪肉的事件。其实,人家凭劳力维生也很好,干嘛非要怎么怎么地,才对得起大学生的名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嘛

杨永龙:成功是各式各样的,就看我们如何定位,就像知足常乐一样,我认为知足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不奢求

胡老师:是啊。我突然很想知道,那些贫困生,是不是都跟很多城市人一样,想赚大钱,想功成名就什么的。也许人家根本就不想,人家就挺知足常乐的

杨永龙:只有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的过程中才能活的幸福和快乐,这就是我认为的知足常乐

胡老师:可事实上,能清楚认清自己能力的人,不多,能知足的人更少

杨永龙:我考不上大学,但我学了一手好技术,我在自己的技术上发挥出了自我价值,这就是成功,我学习不好但我人缘好,我管理人游刃有余,我做了一个劳动的小工头,我也是成功的。其实我当年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他们从事着各式各样的工作,他们也活的幸福和快乐,难道说他们不是成功的吗

胡老师:谢谢老师啊,很多启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