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的成功=心态+正确的方法+勤奋的行动

(2015-02-25 08:10:57)
标签:

教育

化学方程式

大脑

高一

心态

分类: 教育学习

杨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高中生,读高一。中考过后,我好好地放松了两个月(暑假)。高一开学时,由于近两个月没有正经地上过课了,带有一种新鲜感,我学习的劲头很足。而且,由于中考志愿填报的问题,我高分低落在一个学校里。——因为觉得自己应该比同学更好更棒,因为觉得重回课堂新鲜,我力求把每件事都做得完美。高一一共有九科的学习任务,我自己也清楚完美是不可能的,但就是想要去做,在心里就是认为不能出现不完美。——就这样一方面否定着完美的期盼,一方面又强烈地期盼着完美,我渡过了前半个学期,在年级排得靠前,班里也是。虽然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我却不知道该如何维持它——期中考一过,我便有强烈的疲倦感。不想听课、不想写作业、只觉得累。但是同时我也被自己的“完美责任感”驱使,依旧努力把每件事做得好一些——至少和前半个学期一样。但是我发现比期中考前更难:精力没有办法集中(走神也走不到哪里去,就是盯着作业脑袋是空的,好像在睡觉),情绪低落(但依然装得情绪高涨这一点让我觉得很头痛),更显著的是记忆力衰退。化学方程式好像永远都记不住,每天中午都自觉到老师那里反复地听、默、背,依旧一塌糊涂。这一点让我无比失落。开学的时候我自己准备了备忘本,也常去翻它。但自觉记忆力不行了的时候,我反而没有更加重视备忘本,而是更加忽视它了。就好像不愿意想起记在上面的那些:作业,书,老师的任务。那么,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开学,我又该怎么样重振精神?

我觉得,上了高中以后,我的求知欲明显地增强了。但是,在学校里的老师都似乎更注重备考而非满足学生求知欲——况且,我身边的同学似乎也很少有“想弄懂这个东西到底是为什么”的冲动。有时我锲而不舍地课下询问会被老师批评为钻牛角尖。——我很困惑,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到底是按捺下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冲动安心应试,还是坚持这种精神?

期待您的回复,谢谢!

这位同学:

您好!先我要说的是“心态决定一切”。如果我们认定某件事情有意义,那么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会体验到愉悦和快乐;如果我们认定某件事情没有意义,那么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感受到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所说的“心态决定一切”。

你目前之所以感到“高一一共有九科的学习任务,我自己也清楚完美是不可能的,但就是想要去做,在心里就是认为不能出现不完美”,就是因为你“一方面否定着完美的期盼,一方面又强烈地期盼着完美”矛盾心理在起作用,由于这样的矛盾心理,所以你就有了对自己追求的厌烦心理——不想听课、不想写作业等方面的心理感受,在这样的负面心态和感受的作用之下,出现疲乏和累倦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你的问题的调节,首先你要一个人的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1万个藏书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最善于用脑的人,一生中也仅使用掉脑能力的10%。科学家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大脑能够发挥一半的能力,那他就能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学完10所大学的课程,获得12个博士学位。目前你所学的仅仅九门课程,如果学会科学用脑的话,那么你完全可以把九门学科学得更好。

其次,从你“化学方程式好像永远都记不住,每天中午都自觉到老师那里反复地听、默、背,依旧一塌糊涂”的情况来看,说明你不注重学习方法,没有抓住学习的关键,更不懂得学习内容的归纳、分析和总结。就拿化学方程式来说,它不是死记硬背的,而是通过对课本的预习、老师的讲课以及课后的复习,明白了各类反应以及反应的产物,是沉淀,是气体还是什么的掌握了,那么你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由反应物而写出生成物,然后配平就可以了。在这里你很快就会发现学习方法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紧密结合,学习的关键是读课本以及对课本上的内容的归纳、分析和总结。假设你在每一科中把这个运用到了,那么各科学习也就会变得容易起来了,当然你对自己所要求的也就自然而然的达到了。

最后,没有做到科学用脑。我们知道,科学用脑会使大脑发挥高度的效率,反之,用脑不科学容易导致身体疲劳,学习效率不高,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容易打时间战,虽然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去复习,但效果却微乎其微,由于在长时间的学习状况下神经和身体都处于高压状态,当然就容易出现大脑自我保护性的调节,当然也就是你所说的情况,也就是说大脑累了。所谓的“大脑累了”是因暂时缺氧所致,而慢跑是最佳有氧运动,故对醒脑有奇效,所以建议你每天早中晚各进行二十分钟的慢跑。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你的朋友杨永龙请你批评参考。

杨老师:

您好!非常感谢您!最近我读到了一篇文章,是DAVE BLACH的《Good Mistakes(有益的错误)》。里面提到了“如果你没有犯错误,这说明你没有尽力”“去勇敢地犯错,然后成长”的观点。我想,我对于学习的厌烦和逃避情绪有一定程度来自于我的“完美主义”。它让我不敢犯错、不敢去做,在外部的压力下被动前进,做出来的事情自然不尽人意,从而产生恶性循环。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我的心结。在这里推荐给您,希望您能用它帮助到更多遇到困难的人。^_^

再次对您的帮助表示衷心地感谢!

【附】《Good Mistakes(有益的错误)》

It's good to make mistake, and here is why.

犯错是大有裨益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First of all, mistakes are clear sign that you are trying new things. It's always good to try new things because when you are trying new things you are growing. If you never try anything new, how can you improve? How can you expand? How can you innovate? The simple answer is "You can't".Look around you.With very few [ik'sepʃənz], either everything you see in your physical world or every single detail of every single thing is the result of someone trying something new.

首先,错误清楚地表明你正在尝试新鲜事物。尝试新事物总是好的,因为你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 如果从不尝试任何新鲜事物,你怎么能进步?如何能发展?又何以创新?答案很简单:“你不能。”看看周遭,几乎无一例外,你在客观世界看到的每一件事,或是每一件事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有人在尝试事物的结果。

Another good thing about mistakes is this: when you are making mistakes, you are learning. Consider this: Edison failed 10000 times before he perfected the light bulb. when asked how it felt to fail that many times, he remarked that he hadn't failed 10000 times, but rather had learned 10000 things that didn't work.

犯错的另一个好处是:犯错的过程也正是你学习的过程。想想看。爱迪生在改进电灯泡前失败了一万次。当被问到失败那么多次,感觉如何时,爱迪生说自己并没有失败一万次,而是获知了一万个并不奏效的事物。

Finally, when you make mistake you are much closer to success. Why?

最后一点,犯错之前正是你更为接近成功之日。这是为什么呢?

Because when all is said and done, you will have tried some finite number of things before you succeeded, Every time you made mistake you eliminated one of those things and are one step closer.

因为在成功前,当该说的说了,该做的做了,你所要进行的尝试是有限的。每犯一次错误,那些所要做的尝试就会减少一个,从而你离成功也就更近一步。

But this all doesn't mean that you should forge ahead with [disri'ɡɑ:d] for the [konsikwens] of mistake. Quite the contrary, when you try something new you have to be willing to set some reasonable limits so that in the event that it doesn't work out the way you want it to, you will be in position to try again.

所有这些并不意味着你就该一个劲地往前冲,而不用考虑每一个错误的后果。恰恰相反,在尝试新事物时,你得主动设定一些合理的限度,以便当事态不尽如人意时,你能够再试一次。

We all have limited resources in the form of time and money so don't blow them all on one approach to problem. Realize that it probably won't be perfect the first time and allocate these resources [preupri.eitli]so you can learn,modify, and try it again. Only by embracing and using your mistakes in this way can you make significant advances in your business and your career.

在时间和金钱方面,我们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不要把所有的时间和金钱都投入到一个问题的解决途径上。要明白,第一次可能不会尽善尽美,要合理分配这些资源,这样你就能够学习,改进,并再次尝试。只有以这种方式欣然接受并利用你的错误,你才能在业务和事业上取得重大进步。

There is an old axiom that goes, "If you're not making mistakes,you're not trying hard enough."

有句古话说:“如果你没犯错误,就说明你没有尽力。”

So go forth and make mistakes. And learn. And grow. And prosper.

所以,勇往直前,去犯错误吧。然后学习、成长,最后成功。

杨老师:

您好!又来叨扰您了。上次在您的帮助下,我找到了不同的看问题思维途径,感觉好多了!非常感谢!但是,现在在我学习生活中,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

我现在上高一,功课繁多。由于广州这边教育局的规定,中学是不允许组织晚自习的。作业很多,利用课间时间根本做不完。回到家里以后我又不能很好的学习。我的电脑就在自己房间里,我从小就不是一个自控力很好的孩子,自己也对此有切身感性的认识……事实上我上网根本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只是无聊地把网页打开又关上。在我的感觉里,“眼下可以做的事情”分为了两类:一是“写作业-用脑厉害-很累”;二是“打开电脑-不用动脑-轻松一点,但事实上心理压力很大”。在学校学习了一整天,有点疲倦是难免的。这个时候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会打开电脑发呆。有时候我会选择放学以后直接去图书馆自习,但图书馆九点就关门了,回家以后依旧没有办法继续在图书馆里的学习。我自己也试过几次把电脑锁在自己的柜子里,钥匙闭着眼睛丢到某个角落里去。但这样一做有时候也会弄得自己很被动——对于学习上的疑点我没办法在网上得到查证(事实上,我经常需要在网上查阅自己需要的资料。这也是我的父母没有把电脑撤出房间的原因)。作为一个高中生,依旧保持着这么糟糕的自控力,我自己也感到很惭愧。我在学校做作业的效率要远高于家里(包括把电脑锁起来的时候),觉得大家一起学习最有氛围最有自觉。但事实不是我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所以想请问一下老师,应该怎么控制住自己?应该怎么去看待我所觉得的“疲倦”?我不喜欢在学习上定制刻板到分分秒秒的计划,我只会大致地写写“今晚要完成哪几件事”,因为规定到较精准的时间点会让我感到紧张,脑袋是空的,比平时更想逃避这个精准的计划。我应该怎么样布置自己的房间才会让它有学习的氛围呢?有精心布置房间让它适应我的学习习惯的必要吗?

希望得到您的指导!谢谢!

这位同学:

您好!对于你“写作业-用脑厉害-很累”这个问题,采用“写作业或看书五十分钟+进行体育活动以及听音乐十分钟+写作业或看书五十分钟+进行体育活动以及听音乐十分钟+……给自己以身心劳逸结合,进行进行体育活动以及听音乐大脑恢复很好,我很轻松和快乐”的方式来处理,那么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了。

关于电脑的问题,你可以把它搬出自己的房间,放在客厅,需要查东西的时候,集中十分钟的时间去查。

关于房间布置的问题,你可以选亮点的灯,墙上颜色轻快明朗,桌凳舒适,这样自己的精神就会振奋;墙上贴上一些自己所喜欢的学习科目的图画,以及贴上自己最得意的试卷,这样,有利于你学习的兴趣;在书桌前面贴上学习计划表,时间表一类的东西,当然最好是贴上自己的目标和学习方面的格言;可以在一个地方开辟一块地方,挂一块板,写上自己当天的任务,就像你大致地写写“今晚要完成哪几件事”就是非常好的创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