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弟弟说他是同性恋
(2009-03-03 07:20:50)
标签:
同性恋性倾向弟弟情绪和情感情感 |
分类: 心理问题疏导 |
杨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在校警察学员,家里还有个小弟,他现在读初三,可是却遇到了很大的心理问题,不肯和任何人讲,全家人都很着急也很担心,有一天我突然猜到他的困惑:他说自己是同性恋!我能感觉到他真的很痛苦,我很想帮他解脱可我却没有办法,在网上看到您针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使我看到了希望,衷心的希望您能给予指导和帮助。
杨老师,我真的不忍心看到小弟郁闷和痛苦,却又不知如何是好,恳请您尽快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答复我,可以吗?不胜感激!
这位朋友:
您好!由于我不太清楚你弟弟的具体情况,所以很难做出针对性的答复,不过你弟弟初三,他的情况很可能属于同性恋倾向。同性恋倾向是指受到同一性别的人吸引,并且性情高涨难以自制的行为表现,而异性恋是指对异性都感兴趣的人。不论男女,在青春期阶段都可能有同性恋倾向,但并不代表“成人”后也会是同性恋者。事实上,不少在青春期有同性恋倾向的人,经过一段时间后,便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变成异性恋者。所以我们要让弟弟明白“不论男女,在青春期阶段都可能有同性恋倾向,但并不代表‘成人’后也会是同性恋者”的心理成长过程,以消除其惊慌失措、自怨自艾的“郁闷和痛苦”。
其次,我们知道,人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动物,人的心理和情感也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比如有时候我们遇到了某个人,无论他是同性还是异性,莫名其妙地就会产生一种怦然心动,想与之亲近、与之接触的感觉,尽管这种心理现象目前还没有被心理学所破解,但是这种心理现象却是累见不鲜和非常正常的。你弟弟之所以“郁闷和痛苦”,很可能是他把这种正常的心理表现作了不正常的定义,所以就“郁闷和痛苦”了起来。
第三,我们有必要让弟弟明白同性恋和同性恋倾向的心理与行为表现的区别:(1)同性恋是指那些在性爱、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之上,只对同性发生兴趣的人。同性恋的关键是只对同性产生性吸引或性冲动,而对异性则不感兴趣。同性恋倾向则是在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之上偏重于对同性发生兴趣,而无性吸引活性冲动。(2)同性恋在与同性的性爱、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之中,他们所体验到的只有幸福、愉悦和快乐,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痛苦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同性恋倾向虽然在与同性的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之中也能体验到幸福、愉悦和快乐,但是事后又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烦闷、焦虑和痛苦的情绪和情感。(3)同性恋的人认定自己的性取向是同性,而同性恋倾向认定自己的性取向是异性。从以上三点同性恋和同性恋倾向的心理与行为表现的区别,来让弟弟进行自我判断,进而使他消除惊慌失措、自怨自艾的“郁闷和痛苦”
第四,要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告诉他这是成长中常出现的问题(因为受传统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青春期的男女很难在一起诉说内心的困惑与心声,转而寻找同性与之交往、亲昵,这种情况在女生中间比较普遍,但我们不能把这种正常的交往看作是同性恋,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把它看作是精神同性恋倾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论男女,在青春期阶段都可能有同性恋倾向”的原因所在。青春期是性倾向比较混乱的时期,从幼稚、紊乱的性倾向逐渐走向成熟、有序的性倾向的过程。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性趋向倒错逐渐得以矫正的过程。即便在青春期有同性恋倾向同学也不必为此担忧和苦恼,这一“过渡”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皆有之的,关键在于调适,进而走出这种“幼稚、紊乱”的“过渡”期),并和他们一起追溯成长史,找出原因所在。同时帮助他从心理定位上接受自己的性别,通过学习观察优秀的同类,从精神内涵上培养性角色应具有的特征。还要根据你弟弟的具体情况,从行为上制定相应的计划,改变言谈举止,增强纠正的决心。
第五,应该让你的弟弟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和人际间对阴阳互补、和谐统一的规律。所谓“正反统一”、“阴阳平衡”、“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都是这一规律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要主动和女孩交往,与异性交往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好处:①发展智力,取长补短。男、女生的智力类型是有差异的——处于青春期的男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女生则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男女生经常在一起互相学习、相互影响,就可以取长补短,差异互补,提高各自的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效率。②调剂情感,健康心理。人际交往间的情感是丰富而微妙的,在异性交往中获得的情感交流和感受,往往在同性朋友身上是无法找到的。这是因为两性的情感特点是有差异的,女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柔和,富于同情心,情感中富有使人宁静的力量。在交往中,男生的苦恼、挫折感,可以在女生平和的心绪与同情的目光中找到安慰以及化解,使心理健康问题在萌芽状态之下消失;男生感情外露、粗犷豪放、热烈有力,可以消除女生的愁苦与疑惑,使女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③丰富个性,拓宽心理。每一个人的个性都有一个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在个体的日常交往和生活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限制,再加上情感方面的特点,只在同性范围内交往,心理发展的覆盖面就会狭隘。如果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既与同性交往又不乏与异性交往,就能拓宽心理,丰富和发展个性。多角度各方面与人交往,还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个性相互渗透,个性互补,使得性格更为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意志也更为坚强。只要他做到了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和人际间对阴阳互补、和谐统一的规律,必然会走向成熟。
第六,自尊自重,广交朋友。既不要因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而自责,也不要让这种“恋情”任意滋生泛滥。如果不顾一切地恋上某一同性,甚至与同性建立“恋爱”关系,确是一件很麻烦而危险的事,是他目前的成熟水平所绝难承受的。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广交朋友,既有同性的,也有异性的。当然,与异性交往比与同性交往要困难得多,必须克服恐惧和犹豫;如果他能够主动交往,得到异性的接纳,便是成功,在这种交往中有利于塑造自己的个性,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不仅有助于冲淡他内心的矛盾,而且客观上也有助于维护自尊,不至于过早过重地受到心灵伤害。
第七,要思考,要探索:做一个男性与女性有什么不同,社会对男女的行为规范各有什么要求,自己如何欣然接纳自己的性别?可以观察周围的人,也可以与同学朋友讨论,还可以向他信任的成人请教,或是到文学艺术作品中去寻找答案。当他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较明确的认识时,就能够使自己摆脱性困感,不再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产生疑虑。
第八,对“同性恋”的存在应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认识、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存在同性恋的人和现象,而真正的同性恋不想改变自己,也不感到痛苦,一般也不要求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但若自己不是刻意追求同性恋,或是也从没有这类行为,而只是停留在想法和怀疑上,同时,又非常想使自己摆脱,那么,改变是能够做到的。因为,在青春期有不少男孩和女孩存在着“同性恋恐惧”,其实质是对自己长大的恐惧和不安,在潜意识中对未来担忧和缺乏自信,这是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正常心理变化的范畴,所以,青春期的所谓“精神同性恋”或是“同性恋倾向”都是易于矫正的。
第九、如果以上的八种方法无济于事,就应该查清原因,寻求对策。同性恋的形成,可能有先天的因素,也可能是后天环境造成的,情况比较复杂。建议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弄清你弟弟之所以产生同性恋倾向的原因,并制订出相应的矫治措施。
以上仅是本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你的朋友杨永龙敬请你批评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