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Good bye my love,Satir (萨提亚,再见+感激)

(2013-12-10 14:23:11)
标签:

孟迁

萨提亚学习

心灵成长

育儿

分类: 孟迁思语

           Good <wbr>bye <wbr>my <wbr>love,Satir <wbr>(萨提亚,再见+感激)

               Good bye my love,Satir

                                                              小迁  
  题记:萨提亚的学习过程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是我需要回顾才好放下的。我努力保持信息的完整,并和自己的真实感知连接,当我表达感谢时是顺畅的,当说意见的时候还是感到辛苦,但我选择如实于自己。写的过程大约持续了一个月,竟然写了九千字,可见小迁的感情和斟酌。回顾依次为我对四位影响过我的导师的回忆,如何学习萨提亚,我为何告别萨提亚。

 

   

     08年冬,我听了一次萨提亚讲座,印象很好。09年5月份我终于第一次参加萨提亚工作坊,今年11月份上了最后一次萨提亚课。在精神层面,至少有三年的时间,我主要是吃萨提亚的奶成长的,得遇萨提亚让我的人生为之一振。
   
   【人事】
   
   如果没有林文采
   
   我主要受过四位萨提亚导师的影响。林文采是我第一位真正的萨提亚导师,自然也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记得我几乎是在五分钟内就喜欢上林老师的,我喜欢听她说话,清楚且和自己有连接,让人信任。当时我对于家庭对人的影响,以及人的心理,有强烈的兴趣,又加上我是借钱交的学费,又加上过去的好几年我都想学学不到,所以简直是如饥似渴,简直是孤雁找到队伍。
   
   我从林老师身上学到太多的东西,很多到现在我还在应用,比如界限,比如期待,比如很多具体的经验和示范,尤其是她讲的心理营养的内容,这本身既非常的有价值,同时,我后来又以此为门,进行了到现在还在继续的探索和体验,我正在写的《父母软实力》就是以认同、安全感、重视、接纳四个概念为建构的,而这些就是林老师心理营养中的概念。
   
   我觉得一种非常微妙的学习是“像”,你并没有刻意的去怎样,你不知不觉吸收了老师的思路、态度和口吻,你不知不觉有点像她或他,然后你觉得这很好很顺。这不是一种有意的装作,而是你足够信任和敞开,你侵染了对方很多,你自然地内化了。
   
   我和林老师是我和所有萨提亚导师中接触最多的,在和林老师的私人接触中,我体会到明确、界限和关爱,那是对我很滋养的经历,我有体会到被拒绝我不会痛。拒绝无非三种原因,一种是不好或者不适合,我没有意识到那并不是对我有益的,或者那是超越界限的,或者是和情境不符的,这我完全接受;一种是老师不能够,这我自然也接受,林老师很明确的讲过接受“有限”;还有一种是对我也好、老师也能够,但她不愿意,这我也接受,因为我觉得老师对我的爱已经够多了,当然,这种事情好像没有发生过。
   
   我跟林老师算是蛮紧的,我上了林老师所有的课,一段时期内是只上林老师的课,我随林老师去西安、郑州做过助教,随林老师去泰山上过成长工作坊,和林老师唱过好几次KTV,有一次我们唱歌回来,我对林老师说,我觉得你好爱我。林老师说,你知道就好。我还记得后面有一次我过生日,下课时,我对林老师说,今天我过生日,我想要你抱抱我。林老师敞开怀臂说,义不容辞呀。 
                       Good <wbr>bye <wbr>my <wbr>love,Satir <wbr>(萨提亚,再见+感激)


   我最初感知林老师的时候觉得她高山仰止,自己差得太远,自感卑微,有一次我意外的接到林老师的关怀电话,我标准地受宠若惊;我想林老师教得真好,我学的也真好,慢慢我开始自己确认自己,即便老师不了解我的部分,我也知道自己其实蛮OK,我也不再非要和老师比较,我想我们各有各的潜力和呈现,谁某一方面比对方稍好稍坏都是普通的。最后一次上林老师课的时候,我送给林老师一本书,我在扉页上写着:谢谢你,文采。林老师看后笑了一下,没说话。
   
   
   我觉得我在和林老师的相遇中蛮幸运的,首先她讲汉语却不是中国人,这代表她讲我们共通的语言,又不受中国文化所限;其次我们相遇是她来中国讲课的第三年,我猜或许前两年她刚来这么大一个国家讲课,或许会有点紧,而之后呢她的课就很多了,她关注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心思都受限,而我的时机大概是极好的;再次林老师唯一开六阶的一次我参加了,她讲的关于性侵犯等内容之后再没讲过。
   
   我对林老师也有两次存疑。其一是最后一次课的时候,我提问说:林老师我觉得您昨天的个案仿佛体验性不够,您怎么看?请给我们讲讲体验性。这里面我说的个案,是林老师给一个同学当众做的一个影响轮的个案,我不喜欢林老师处理很多的点,我喜欢处理基本的点但是比较深入。林老师讲了很多,我有较少的学习。课后,有同学对我说:你挑战到老师了,她讲了很多并不需要讲的,好一阵才恢复过来。
   
   还有一次是我第一次到上海开工作坊,我把之后照片和个人的感想(《我愿做这爱的管道》)在QQ上发给林老师,我满以为老师会很开心,会称赞或者鼓励我。但我一直都没有得到回应,另外一个同学说,老师一定会高兴的,一定会回复你的。事实上我一直没有得到回应。我有假想会不会老师不接受我某些地方超过她,但假想不作数,纵然在心里这是个疑惑,也就不管了。
   
   我未曾隐藏对林老师的欣赏和感激,我内心甚至有一种对林老师的忠诚,我不觉得忠诚是必要的,但我对林老师的感情的确是所有萨提亚导师中最深的。在09、10年我跟林老师学习的时候,我说过一句话,如果没有林文采,让我到哪里找一个林文采。在我回首过往的此刻,我还是这么认为,怀着感动的这么认为。
   
   你觉得呢
   
   沈明莹老师是我第二位萨提亚导师,相对来讲,是我上课最少的老师,我上过她八天的个人成长课,和两次每次一天的咨询督导课。
   
   我本来应该更晚才上到沈老师的课的,因为那时候我准备再跟林老师两年,但幸得一位同学用为我付学费的方式力荐,我于11年初上了沈老师的成长课。
   
   沈老师和林老师的风格大不相同,此前有言“林老师是爆炒、沈老师是慢炖”。但在我体验里是“点”和“拨”,林老师的课上是有问必答,回答非常精准有效,此谓我说的“点”。沈老师会反问,有一次晚上我们做练习,我刚给同学做了个案,两个同学都觉得我做得很好,沈老师这时候走过来,同学说明情况后问沈老师“孟迁做的怎么样”,沈老师看着我问,你觉得呢?我一脸茫然,难道不是老师来评价学生做的么?在老师面前说自己做的怎样?沈老师见我的样子,一笑:已经很好啦。
   不知为何,这一幕在我印象中特别深。
   

Good <wbr>bye <wbr>my <wbr>love,Satir <wbr>(萨提亚,再见+感激)


   在沈老师课上,我是很充分的做自己,这给很多人印象,有一个同学是感到担忧,她自己本来开亲子工作坊,我有意去做她助教,她说,不行,我害怕,你在沈老师面前都那么张扬,在我的课上,我可受不了。我说,傻孩子,我是觉得沈老师自我部分处理的足够好,担得起,我才会那样不加修饰的展现自己的,我才会不太照顾老师的“权威”的,如果我去你的工作坊,我会帮你维护你的自我感的。她没信,呵呵。
   
   我还要自恋一下的讲另一幕。成长课二阶快结束的时候,沈老师要大家自发地在全场表达几天里的欣赏感谢,第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要感谢孟迁,第二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要感谢孟迁,第三个同学站起来说,我也要感谢孟迁。哇,哇哇,我好自豪呀!
   
   有一点我是明确地从沈老师那学到的,就是承认的重要。承认,无论你在什么心境,无论你面临什么困扰,承认都是成长的第一步。能向一个让自己感觉安全的人承认最好,若没有那个人或者来不及,自己可以做那个人。
   
   在课程之外,有两个印象我想提一下。一个是我听说沈老师给北京的萨提亚机构有一些捐赠,我因此很增好感;一格是萨提亚十年论坛上,沈老师刚上完上海的工作坊连夜坐飞机感到北京,为了补缺第二天晚上的演讲,我有感动,跑过去给她老人家鞠了一躬。
   
   一致性
   
   再见沈老师时,就是沈老师给玛利亚做翻译的时候,我看到这两个年长的美好女人在一起样子,就会感动。沈老师已经是很多学员眼中的女神级名师,她还是完全愿意给她的老师做一名翻译,我猜在玛利亚的有生之年,她一直会这么做。两个人的关系,我在旁边看着就觉得受滋养,那是一种饱含爱意的关系,非常的尊重,却没有讨好,坦然而默契。我猜,是不是当年玛利亚和萨提亚的关系也是这样?
   
   玛利亚的课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强大的港台版助教团队,台湾居多。开始的时候,看到台湾的助教们,我有自卑感,他们不仅仅是学萨提亚时间长,而且他们的文化相对起点更高些,主要是在民主的氛围下每个人的自我更顺畅些。我也要欣赏一下自己,到第二次上课时自卑感就基本没了,第三次上课时,则感觉自己不仅不弱,且很棒了。
           Good <wbr>bye <wbr>my <wbr>love,Satir <wbr>(萨提亚,再见+感激)
           (我和我的台湾助教张天安,我们在一起蛮有趣的,可以很认真,也可以很有趣)

   我进到玛利亚的课里,很快感觉到她不是一个我需要照顾她的人,我们可以彼此做自己而不必互相负责,我不用担心自己做的、说的是不是她喜欢的,她只是分享她自己,而没有强迫性。她是我近距离接触过的最全然的人。
   
   玛利亚的年龄很引人注目,九十多岁了还能来万里之外的中国上课;她的经历也很传奇,她经历过二战、差点进集中营,经历过国家被绑架,她的政府被集体绑架,她做过一无所有的难民,她在每个处境中执着的追求生活得更好,而且爱。她探寻真理,她热爱生命,她尽可能的尊重和善待人。她出过一本自传《爱与自由》,我读了并推荐给好几个人。所以,我见到她的时候已经把她当作活着的宝贝了。
   
   我一共上过玛利亚二十天的工作坊,三次家庭重塑专业工作坊,一次亲密关系工作坊。我觉得不需要理想化或者幻想神奇的事情发生,我们可以用普通的视角来对待,也不愿用必要来形容;玛利亚可以贡献的时间不会太多了,但到达爱和真理的路从来没有缺少过,我们不必担心或遗憾错过什么人或者什么经历。
   
   玛利亚大概是最正宗的萨提亚,这样说的意思是,她和萨提亚风格的连接最深、最专。不仅是她个人感情和生活和萨提亚连接多,她的人格和萨提亚也连接多。
   
   玛利亚的课程除了冥想和她随时展现的一致性沟通外,最主要的是她现场做真实的家庭案例。基本上每次五天课中,中间三天每天做一个家庭治疗,第二天讨论。
   
   玛利亚可能是所有萨提亚导师中家庭雕塑做得最好的,但没有人的技术和能力会尽善尽美,较少的时候我也会觉得她有点笨,也有一次我觉得她的观念有敞开不够,有时候她也会感觉做不动。其中有一个个案明显可以做的更好,不仅是我个人这么以为。
   
   然而这些都是无妨的,都是自然地。至为宝贵的是玛利亚的态度,她不期待一定发生什么,做治疗前,她会详细的听和记录个案的资料,她会有她的感觉和猜想,但她不期待必然发生什么。她对情境和当下足够尊重,她对自己足够接纳,她对各种意外的情况很能接受,对不同的声音很有耐心。
   
   有一次,在讨论玛利亚做的个案的时候,有同学说,玛利亚,我觉得你有“推”来访者。玛利亚说,是,我是“推”了来访者,萨提亚也“推”来访者,但萨提亚是大师,她“推”你们看不出来,我“推”你们就看出来了。我们大家都笑了,觉得老太太好可爱,好诚实。
       Good <wbr>bye <wbr>my <wbr>love,Satir <wbr>(萨提亚,再见+感激)

   玛利亚也蛮喜欢我的,有时候别人举手的话,她就不给时间,如果我举手她就愿意破一下例。我要有点良心地说,几个萨提亚老师都对人群中的我蛮注意的。
   
   再见,玛利亚,你的长寿是存在的慷慨。
   
   哦,贝曼
   
   到我上贝曼的专业二阶的时候,我已经非常喜欢和信服贝曼了。同时,我也更看重平等和自尊。我准备了一个专门的厚厚的很漂亮的红色笔记本,在第一页上写下:和约翰·贝曼聊萨提亚。

   Good <wbr>bye <wbr>my <wbr>love,Satir <wbr>(萨提亚,再见+感激)


   我喜欢贝曼蛮多的。我喜欢他走路的样子,喜欢他说话的口吻,实际上在口吻上我明显受着他的影响,包扩我做咨询和带冥想的时候。我喜欢他的举重若轻,外在很松弛,但内在很精细。我喜欢他的视角,喜欢他的幽默感,就算他有时候略显刻意我也不介意。
   
   我喜欢他的慈爱,也喜欢他的界限。感觉最好的一次可能是在今年三月份左右的“助人者的自我关爱”工作坊上。我真是感到他能爱到很多人,能注意到很多人,哪怕是短短的一个注意,只要是出于纯然的爱,也是非常滋养我们这些学生的。而他的界限不仅保证了效率,也守护了轻松,这对于在缺乏界限的文化中侵染的我们,也是很好的。
   
   我也喜欢贝曼的性别,男,老点也没关系,呵呵。我不是说不喜欢女导师,女导师很好,但也要有男导师,贝曼弥补了这个空白。还有一个直接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在洗手间遇到他。我记得我用最简单的英语对贝曼说:I like you,your ten words,I hear one words,enough.他拍拍我的肩膀说,good ,good.
   
   我记得,就是在那次自我关爱的工作坊上,我感到贝曼能量很高,不知道是不是他刚从印度修行了几个月回来的缘故。在洗手间里,一边嘘嘘,我对他说:I feel you grow up.他说,NO,I feel down(可能不是原文,但他做了一个向下的手势).他又说,I feel you learn some new things。我很自豪的说,yes .
   
   贝曼还有一个让我曾经觉得神奇的地方,他可以同时给四个来访者做个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简直有点烟花缭乱,可是在他那又如此有序而和谐。我后来专门花了心思来了解,我形成的理解是:首先治疗师自己得特别的稳定和空,非常自信,而且要把来访者彼此看做资源,就是他们会彼此正向侵染,当你做好了一个,其他人也被疗愈着;然后要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停,该做的时候你停,该停的时候你做,都不好,所以,这需要治疗师很高的判断力;再者,你要有一个整体观,你对这个人讲话的时候可不是只有这个人听,所以你可以把对另一个人讲的信息隐含在对这个人的讲话中,这样会很巧的越过那个人的防卫心而被之吸收。有了这些基本的认识后,自己就很想找机会试一试,有一次,碰巧想做来访者的人多于想做治疗师的人,我就问,那我可不可以同时给两个来访者做?贝曼笑了,说,你把自己当成我了。我说,为什么不呢?结果他没有采纳我的想法,呵呵。
   
   
      从个人关系上来说,虽然接触还算不上密,但是我完全满意。贝曼对我非常好,他很早就注意到我,有一次他在讲台上,非常慈爱地看我,我感到那个爱太大了,当时至少是两年前,我的自尊水平还较低,竟不能接收这样的爱,避开了。再到后来,我就可以接收了,到二阶时,有一次他叫我上台,站在他身边,一边对大家讲话,一边摩挲我的手,我就享受的很坦然。
   
   
   也是在那次自我关爱工作坊上,有一次我提问“我可不可以期待任何时候都一致性”,他说让我等一下,然后对全场一百七八十人说,请注意这位先生,他是一个很棒的男人,这两天他带给我们很多很好的能量。说实话,我当时好意外,也有点受宠若惊。不过比当初接到林老师电话时的受宠若惊小多了。
   
   接着他回答说,不要去期待一致性,要在一致性里面,如果你喜欢一个女孩子,不要总说我喜欢她喜欢她,要走到她身边,和她在一起。我蛮喜欢这个回答的。
   
   贝曼蛮在意我,当我终于想起自己其实有一个英文名字时,贝曼正要走出洗手间门口,我忙说:My name is Andy.后来就经常听到他在课上叫Andy.


   贝曼很能注意到我的变化和进展,最后一次和他谈话时,他还说,你这两天做治疗师都做的很深入,我都看到了,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
   
   贝曼对我如此好,我也如此喜欢和受益于贝曼,以至于我都不忍心说自己对贝曼的不满了。可是,我又是一个实在不愿意隐藏信息的人,我还是要说。

     

      贝曼在课上会评价学员的问题好坏,我不觉得这个有必要,作为老师你可以不回答,也可以借题发挥说你想说的,何必评价学员的问题呢,如果学员的自我价值感不够高的话,会因此而紧张而不敢问,或者问尽可能让贝曼感觉好的问题,而不是自己如实的疑问;
   
   我喜欢贝曼的冥想,喜欢贝曼的个案,喜欢贝曼的风格和很多时候的信念,但我不喜欢他的教学安排,很多时候,我觉得他在以多为少,总期待多做,结果很浅,进展反而慢。我不喜欢很多时候助教和我同感,他们却不向贝曼说,我把这理解为贝曼给大家提供的开放度和安全感不够;如果你问我,我会说,我真是觉得贝曼身边的助教讨好贝曼足够多,而自由的、自主的表达不够;
   
   有一件事,我既对贝曼不满,也埋怨萨提亚主办方。这件事看似和金钱有关,其实和关系有关,和萨提亚的精神有关。它的表现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萨提亚课程中国学的人数最多,学费却最贵,而且萨提亚机构叫苦。
   
   我听说,萨提亚导师除了固定的较高的课费之外,超出基本人数还要拿学费提成,我不觉得这个合理。我的逻辑是这样的,如过导师担负招生风险可以那提成,导师拿提成也好,但要适当降低学费,我不喜欢导师又不担风险,又提高课费,又宣称为了中国,出于大爱。我觉得这个比演艺圈还霸道,周润发演《让子弹飞》,都是在降低三分之一的片酬前提下参与分红的。我不了解贝曼具体的个人情况,我认为那是他的私事,但我觉得他是萨提亚的大家长,对于这个现象而言,我不觉得他做得够好。
   
   我对主办方的意见是他们在这个事情上的处理不一致性,他们对老师只表达感激,却不尊重和呈现内心的为难。我有听到工作人员说,没办法,就这么几位老师。我说,至少把没办法和为难表达出来吧,比如对导师说:我没办法拒绝您,一方面我内心对您充满感激不忍拒绝,一方面我依靠您开课无法拒绝,但我不能隐瞒,面对您这样的条件,我好为难呀!工作人员说,哎呀,孟迁,像你这样求真的人没有呀,哪能这么说呀。我只好作罢。课间休息的时候,我跟外地的一个也开办萨提亚课程的同学说起这个,她马上言他了。
   
   还有一个我很难赞同的是,贝曼确定的TTT(萨提亚督导师培训班)的招生偏重。我不喜欢仅仅是因为有萨提亚机构的人或在高校工作的人优先甚至破格录取,我把这理解为,重视萨提亚学派的推广大过萨提亚精神的传承,我觉得这是本末倒置。在我心里,我的排序是这样的,爱先于萨提亚精神,萨提亚的精神所以被需要和发展,因为里面契合爱;萨提亚精神先于萨提亚学派,萨提亚学派之所以被欢迎,是因为萨提亚精神。若违背了萨提亚精神,或者过于稀释萨提亚精神,萨提亚学派也走不远,走远了也不好。
   
   基于这些对贝曼的不满,在最后一次小组讨论的时候,我有迁怒于小组导师,最后一天的时候,我有被影响到听课。课间时,我对贝曼说,我对你的信任受伤了。后来,我想其实不是我的信任受伤了,而是我对贝曼的期待失落了。
   
   我期待贝曼有更全然的一致性,让大家不必这么讨好他,我期待贝曼照顾好萨提亚的生态,以便能让萨提亚(我的家一般的萨提亚)良性发展。在课程就要结束的前两个小时,我很努力地向贝曼表达了这个失落。贝曼的回应,我并不觉得特别有针对性,但他能够听我说,我已经满意了,难道我还要修改我的老师么?我能做的最好的就是表达出来罢了。
   
   当我告诉贝曼,这是我最后一次上萨提亚课的时候,他关心并祝福我的未来。我们在拥抱时互相说“Thank you”,我感到那个拥抱蛮实的,心里有感动。
   
   这就是我的萨提亚学习生涯的最后一幕。

Good <wbr>bye <wbr>my <wbr>love,Satir <wbr>(萨提亚,再见+感激)

(这照片以及和沈老师的合影都是在中国萨提亚十年论坛上,拍这张照片时,宗媛希望老师在中间,我希望女士在中间,两个人接受了我的建议,呵呵)
   
   Good bye my love,Satir
   
   再见了,萨提亚。
   为什么此刻我会流泪?
   哦,首先感动我的是那个自己,那个真诚求学求长的自己,充满感情的投身在萨提亚学习生涯中的自己,我要在长嘘一口气后,说,小迁,亲爱的小迁,你是第一位的。
   
   然后,我就可以再深深地进入下一个感动,我感谢魏敏,不管怎样,你把萨提亚引进中国,对我是极大的助益!我知道那是不容易的,我知道你是蛮辛苦、蛮努力也蛮坚强的,很高兴你带着大家走到现在;
   
   林老师,我没有办法忘记你,不管我们多久没有联系,不管我们是否永远见念相同,你是我内心已经钙化的忠诚,我并不赞成忠诚,但它却让我很好的保存昔日的温暖和感情,我记得你的笑,记得你的美,记得你对我的重要和重视,记得你对我背后的称赞和欣慰;
   
   沈老师,我们的接触少,但我的某部分是被你开启的,它的价值不会因为接触少而有丝毫减损,你很密的一个学生是我的好朋友,我在她身上看到你的影子时很高兴,我从来没有对别人对你的赞美有过异议,我不明白为什么命运没有安排我们更多的接触,比如做你的助教,但我可以接受,一切已经够好了;
   
   玛莉亚,我爱你,我超高兴有机会和你同课堂呼吸过,你对家庭重塑的理解和实践是萨提亚的非物质遗产,而你作为一个人的教导其价值还大于技能,我自豪你对我的喜欢,我知道有一部分我们是共通的,那个超越长幼和性别,我们各有各的棒,但我不能不重复我对你的喜爱,真好,我上了你二十天的课;
   Good <wbr>bye <wbr>my <wbr>love,Satir <wbr>(萨提亚,再见+感激)

                (这是我们在助人者的自我关爱工作坊上的小组,我的蜜月小组,大家都很爱我)


   哦,贝曼,贝曼……我猜,当我像你的时候,那是一个非常直接的爱的传承。此刻的我,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期待你了,我很愿意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你更加的平等,我接受你完美的教导,也接受你不完美的教导,你为中国萨提亚做出的贡献像山一样大,你也像一个孩子一样可爱而易怒,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你是好的。你已经是我内心的一部分,我能飘渺的感到,我们在某个更广阔更深的地方相连,我不知道自己向你贡献了什么,但能感到你对我厚礼相赠。哦,贝曼,I love you,thanks a lot ,a lot.
   
     【我如何学习及因何告别萨提亚】


     没想到自己会写这么长。而且还没说完。我决定把我从萨提亚中学到什么放在我之后有可能的分享中说,我在最后还想说的是,我如何学习萨提亚,以及为什么告别萨提亚。

    关于学习,首先,我师法不师人。
   当我的感觉不同于老师的朝向,有可能我是错的,但那没关系,我要见了棺材才落泪,那样会非常甘心的了解自己的错,并很扎实的学到老师讲的,我觉得这比有不同就放弃自己的感觉好;有可能我的感觉是对的,可能和老师的思路一样行的通,也有可能比老师的还行的通,那就是我们的贡献了,那是非常美的,我们学习,也贡献自己,我把这看做真正的学习。
   永远重视自己,我们的学习既是第一因,也是第一力,归根结底,我们是发现和形成自己,而不是跟从老师;以我们为中心,适合我们的拿来,不适合我们的不管。
   
   其次,在师生关系中平等以待。
   教学是相长的,学生和老师相互凭借成长,互有礼物和恩情。做学生的时候,直着胸膛;做老师的时候,低着下巴。对老师,要尊重,但不要“应该尊重”,要务实,不要出于“礼貌”和“客气”;对学生,要感谢,但不要讨好,不要维护形象,如实就是最好了。
   我很以为,不想做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想做老师的不是好学生。我们此生此世最根本的是学习,“老师”“学生”不过是特定情境下的角色,角色不应该先于人,我们首先是一个人。
   
   最后,一致性是根本。
   我把一致性看做自己学习萨提亚的根本和首要,因为它不只和咨询技能相关,不只和我们的生活相关,更和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本质相关,所以,我不认为有任何其他的朝向价值大过一致性。
   
   我理解的一致性,首先是和自己的一致。他人、情境固然重要,但他们不该先于和自己的一致,对自己深入的、如实的一致是根本中的根本,不谋求、不讨好也不害怕,如实的表达和作为,就是和神性连接,如实地做自己就是对宇宙最好的贡献。
   
   但了解自己的真实,通常需要花费不少心思和练习,而这却是最实质的。我所以告别萨提亚,不是萨提亚不好,而是我觉得自己该听的够了,至少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够了,接下来就看自己的实行了。我选择信任自己可以,并走着独自实行的路,不管别人怎样,不管结果怎样,我选择自己走,我还蛮喜欢这样的,觉得自己的身子越来越直正,心里也增加着踏实。
   
   我告别萨提亚,不是萨提亚不好,显然它对我是非常宝贵而必要的,在心理层面我感谢自己学了萨提亚,它不仅开启了我心理咨询的职业生涯,也非常好地支持我帮助自己。但心理不是人生命的本质,心理更向一个容器,里面装满了我们习得的方式,而那些方式直接决定着我们的习性和大部分的言行思;无视这个容器是不行的,但只在里面绕也还不够,我需要更通彻的感知自己,体验自己,这时候从生命本身,灵性层面的学习和实行,又成为我面前的事。
   
   萨提亚并不是缺乏灵性,萨提亚也讲灵性,也讲生命力,但有两个局限,一个是学生感受萨提亚的灵性,全仰赖导师的个人修为,大部分的导师灵性修为还在起步阶段;其二,我感觉到的萨提亚,是从心理出发深入到灵性,这不是不可以,但很容易退回到心理和纠缠在心理,我现在想要的是从灵性出发而照亮心理的学习。
   
   萨提亚的学习,帮助我在心理层面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一些基本的能力,可以帮我更会做一个人,我现在以此为基础,朝向自己作为一个生命,非常明显,这不是萨提亚课程可以帮到我的了。
   
   OK ,这就是我关于萨提亚的过去和现在了。

             Good <wbr>bye <wbr>my <wbr>love,Satir <wbr>(萨提亚,再见+感激)

 (此照片摄于我在最后一次工作坊中的第三天,下了课后赶到自己每周五晚上的《父母软实力》工作坊)

 

 

 

“父母软实力”工作坊 父母软实力之鈥溦蜓酃忖

 

孩子,你可以生气 怎样称赞能提升孩子的自尊

               我爱你,所以不为你负责 怎样称赞能提升孩子的自尊

 

               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想要” 怎样称赞能提升孩子的自尊

               不做“好妈妈” 怎样称赞能提升孩子的自尊

               就怕没有爱,有爱就不怕 怎样称赞能提升孩子的自尊

               我爱我的懒惰和软 怎样称赞能提升孩子的自尊

 

 

小通知:小迁的博文开始接收付费 关于鈥湴非殁潱∏ǖ牧礁錾钚」适

孟迁心理咨询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