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孟迁教育 |
分类: 孟迁思语 |
为人父母是天底下最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之一,有太多的父母为不知如何当父母而头痛,本期早教会客厅的话题便是如何成为好父母,来我们会客厅做客的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孟迁老师和子晨妈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孟迁:其实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标准,总的来说,只要能建立起孩子恰当的自尊和自信,呵护好孩子的精神生命,就是称职的父母。子晨妈妈说的“了解孩子”其实也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的前提,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需要什么,这也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不同的家庭给孩子提供的是不同的成长环境,有的高收入或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父母,比如企业家、学者等,能给孩子优裕的物质生活,能创造机会增长孩子的见识和阅历,如带孩子参加学术交流会或同行聚会,让孩子接触到很多的精英,带孩子到各地游历等等。蓝领阶层的父母,虽然可给孩子的物质条件差一些,但是他们努力工作,以自身的经历教育孩子自尊自立,自强自爱,不畏艰难,凭自己的双手创造一切。不论是哪类父母,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恰当的自尊、自信,只要做到了这点,就称得上是好父母。
《孩子宝贝》:我们在这里说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但是事实上有很多父母还是忽略了这一点,把重点放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方面却没有重视。
子晨妈:我对这两方面都很重视,“三岁定终生”是有道理的,不要等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再找专家或者翻书找解决办法。智力开发方面我就是在营养上尽量做到饮食全面,保证孩子智力发育的物质前提,然后是在他玩的时候和他做自己能做的一些事情上少去干涉他,尽量让他自己发挥。至于性格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从小开始,身教胜于言传。
孟迁:满足孩子对父母的需要,让他接纳和依恋父母。
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是具有双重含义的。一是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的信息,父母能不能有效地体会、明白,例如当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通常是用哭来表达自己的信息。而作为父母,能不能明白孩子的哭声中所传达的信息。二是父母要孩子怎样,孩子会不会听从父母的意愿。
这一关系的形成取决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例如会不会安慰孩子,会不会禁止孩子做这做那。要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就不可以打孩子,要有效地接受孩子传达的信息,不粗暴地对待孩子。
控制情绪,理智教育
《孩子宝贝》:现在很多家庭都有母亲严厉、父亲慈爱的“严母慈父”现象,子晨妈妈家里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子晨妈:我和子晨爸爸都是慈爱又严厉的父母,该慈爱的时候慈爱,该严厉的时候严厉,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不会出现“慈母严父”或“严母慈父”的现象。那都不是好模式,换汤不换药,都容易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或者见风使舵。
《孩子宝贝》:孟老师对此有何看法?
孟迁:“严母慈父”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父亲在外工作辛苦、压力大,回到家中便只想享受天伦之乐,对孩子采取宽容放任的态度,这是不合适的做法,但是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双重人格的情况。至于见风使舵,举个例子,孩子有时喜欢“欺负”妈妈,叫妈妈帮他做这做那,但对爸爸却不
会这样,这严格说起来也算是见风使舵。但是如果孩子的心里是尊重和爱父母的,那这么做就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在家里,父母一定要用理智,而不是用感性来教育孩子。不能在情绪好的时候,孩子想怎样都行,听之任之;情绪不好的时候,则板起面孔来训斥、体罚。应当抛开情绪、情感的干扰,理智地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否则,一旦出现“严母慈父”的现象,原本母亲和孩子之间已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就会因父亲的放任而被打破,产生消极作用。
孟迁:这与国情有关。父母首先要做的还是价值观的改变,比如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所有物来看待,还是当作另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只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才能真正地尊重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智地对待孩子的教育。
但是,要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好心情去面对孩子是没有人能做到的。中国的父母应做的是从这一原则出发,有控制情绪的意识。
我们曾经做过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儿童的童年烦恼有40%~50%
都来自父母。父母之间有矛盾了、当天的情绪差、本身有不良习惯等等,都会引起父母的心情不佳,冲孩子发泄,孩子无法躲避,不得不遭受父母的怒火。这样的状态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形成。因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孩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其实是在示范着人际交往的模式。但是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度不够,小错就重罚,无错也责骂。这对孩子是不公正的,长期以往,只会让父母在孩子心中失去威信,让孩子产生积怨,让孩子以为在对待弱者时就该采取这样的方式。
父母的三大作用
《孩子宝贝》:除了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智地对待孩子,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该怎么做?
孟迁:父母要弄清自己该怎么做,首先要明白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父母通常起着三种作用,即环境的创设者、被模仿者和应答者。
作为环境的创设者,父母要为孩子创设的首先是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又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物质环境。一个家庭收入的高低及其所处的经济层次,会影响到孩子对物质的态度,比如消费观念等,同时物质差异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意识和人生设计。
第二是情感环境。爱和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孩子在这方面得不到满足,就好比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长此以往就会发生畸变。明智的父母就应该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但是溺爱同样是不可取的,只有适当的爱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三是精神环境。这是由父母的个性品质、精神追求,以及格调和品位所构成的。只要有正确的教育,父母的个性坚强,孩子必然不会软弱;品位高雅的父母,绝对不会允许孩子身上产生低级趣味。
除了家庭内部的环境外,父母还影响和左右着孩子在家庭之外的环境,比如在什么样的社区居住、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去哪里旅游等等。作为被模仿者,父母的行为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模仿,对孩子的行为起着奠基作用,孩子会从父母的方方面面去进行模仿。因此父母要留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毕竟学坏比学好容易。
作为应答者,父母要认识到自己对孩子作出的应答不同,孩子获得的经验和感受也不同,对他们的人生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这里说的“应答”并不仅仅指回答孩子的问题,还包括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的要求、给孩子的解释、对孩子行为的评价和反应等。
1~3
岁的孩子没有自己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他们绝大部分是根据父母的态度来判断是非的。孩子说脏话、抓妈妈的头发,如果父母对他露出笑脸、称赞表扬,孩子就以为这么做是正确的;如果父母大声训斥,孩子就会意识到这么做是错误的。因此,这个时期,父母基本上完全掌控着孩子的成长方向,是否正确地对孩子作出应答,将影响孩子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http://www.childbabycn.com/upimg/userup/0709/111046321133.jpg
家庭教育的误区
《孩子宝贝》:最后请孟老师总结一下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孟迁:以前我也总是关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但是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慢慢觉得,误区只是表面的东西,是零碎的,针对一个个具体的误区提出的操作方法只能治头不治脚。光谈误区解决不了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要解决表面上的种种误区,最重要的在于两点。一是改变价值观,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二是父母要接受合理的教育,有必要的素养和思考能力。孩子的人格发展是与孩子智力的成长同时进行的,父母往往忽略孩子人格的成长,比如个子矮小、外貌不好看带给孩子的烦恼,孩子被小朋友冷落等。乐观、通达的积极人生态度都是在一次次现实的生活遭遇中建立的,孩子的变化很多都是在一念之间悄然进行的,父母需要有一定教育素养才能胜任自己的角色。但是让我感到痛心的是,不懂教育的父母忽略了太多孩子内心的感受,又总是功利性地评价和期望孩子,他们不是“第一任老师”,而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障碍”。
《孩子宝贝》:今天我们聊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做法问题,概括地说就是父母要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是作为环境的创设者、被模仿者和应答者来起作用的,在这些方面的行为和做法应该尽量理智化,不要受情绪所控制。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就是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尊重和对待。因此,提升自己,学习如何做父母,是每一个即将为人父母或已经为人父母者必须做的事。
新浪亲子中心推荐其他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