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位陌生读者从《做好父母这件事》中获得的6个启迪

(2007-10-29 19:58:23)
标签:

孟迁

家庭教育

分类: 《做好父母这件事》

          

        做好父母这件事
                         作者/米兰花开   
    为人父母,谁不想做一个成功的父母?但能成功者又有几人?这个问题困扰着数不清的家庭,也让当父母者一筹莫展。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问题也就成了家庭的核心问题,孩子的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我也想做一个成功的母亲,但惭愧地说,我还不敢谈“成功”,连“合格”都够不上,我只是在努力做到“合格”。


    近日,潜心研读了家庭教育专家孟迁的著作《做好父母这件事》,尽管没有振聋发聩之效,但还是有了观念上的转变和发人深思的启迪意义。

 

    启迪一: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就是父母存在的问题。往往,孩子没恒心,就是父母没恒心;孩子没毅力,就是父母没毅力;孩子办事潦草,就是父母办事潦草;孩子怕吃苦,就是父母怕吃苦……我们常犯的错误是擦亮眼睛去发现孩子的缺点,而很少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我们能容忍自己一错再错,却对孩子的一两次错误谈虎色变。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演变成单纯的说教,成了不具有指导意义的罗里罗嗦的套话,孩子听多了自然没有了感觉,全当耳旁风,当父母应该少罗嗦多行动,身教胜于言教。比如,限定孩子的上网时间,首先要限定自己的上网时间,不能孩子在学习得愁眉苦脸,我们当父母的在网上冲浪得痛快入迷。说检查督促孩子的学习,那么无论多忙也要挤出时间说到做到,要不孩子会觉得父母只是口头上的严格,而行动上的放松,久而久之,自然就会钻空子,父母的话也就失去了效力。

http://www.zhjtjyw.com/UploadFiles/2007-4/430437688.jpg

             (《做好父母这件事》插图)

    启迪二: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孩子的贪玩、幼稚、耍滑、惰性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没有走到极端就不为怪,我们不能用大人的标准去衡量,更不能用成人的模子去规范。试想,孩子如果失去了本该有的童真,而变得像大人一样成熟、老道、稳重、冷漠,那将是极其可怕的。所以,凡事换一个角度换一个立场去观察,站在孩子的位置去设身处地想一想,那么很多不可思议的乖张的甚至荒谬的想法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启迪三:不能用学习成绩这个唯一标准来判断孩子的好坏。当然,学习成绩是孩子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且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绝对不是唯一的一个方面。我也常犯这样的错误,用学习成绩的提高与降低来断定孩子努力与否,而不去过问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这就必然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知道孩子的自信、乐观、坚强、灵活等方面的品质对将来的人生道路远比学习成绩具有现实意义,一个只知道单纯追求成绩,在父母遮风避雨的保护伞下长大的孩子,一旦进入社会是很难立足和适应的。所以,在不放松学习的情况下,善于捕捉孩子闪光之处,扬长避短,和理引导,这才是能为之“计深远”的父母,也才是可能成功的父母。

    启迪四:教育孩子父母双方意见要一致。在遇到事情时,父母先要达成共识,如果不沟通就仓促开始教育,一个红脸一个白脸,一个粗暴一个溺爱,一个赞成一个反对,甚至父母因为意见的分歧在孩子面前争吵不休,那就必将让孩子茫然无所适从,模糊了是与非的界限。也会让孩子产生侥幸心理:父亲反对,还有母亲,父亲责骂,可以到母亲那里找到补偿。这也就放宽了对自己的要求。可以这样说:过分粗暴是害,过分顺从也是害,父母意见的不合更是害。

               http://www.news365.com.cn/wxpd/ds/xs/200608/W020060801540096098248.jpg

                  (《做好父母这件事》封面)

    启迪五:教育孩子贵在坚持。教育是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没有什么妙招可以“毕其功于一役”。随自身状况和外界条件的变化,孩子的表现也变化万端,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作为父母,要时时关注孩子,万不可以工作忙没时间或自己不懂教育为由敷衍塞责。要想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家长的坚持;要想让让孩子改掉一种毛病,也需要坚持。那种朝令夕改,松紧无度,拖沓推卸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孩子的成功之路,很大程度上也是父母的坚持不懈之路。

    启迪六: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一定要冷静,一定要多用脑子,积极想办法解决。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认真对待问题的态度。家长要有平常心,不能只听得进优点,听不进错误,一出现问题就火冒三丈、暴跳如雷、缺乏理智,也不能消极悲观、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正确的方法是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再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要相信,总有一条路可以走得通。畏惧困难的心理比困难本身要可怕无数倍。

    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15年。很多的时候,我只重视了学校教育,而忽略了家庭教育。要知道,教育自己的孩子比教育别人的孩子要难得多。更惭愧的是我多数时候是在教孩子知识,而不是全面的教育,教学和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教育远远高于教学。
    如今,孩子已经小学六年级了,我没有耐心细致的研读过孩子,也没有系统有效的教育策略。这是一个做母亲的失职。可喜的是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打算长久地坚持下去。不管教育别人的孩子有多大的成果,耽误了自己的孩子对家庭来说,都是最大的失败。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失败了从头来的机会。
    做一个负责的母亲,睿智的母亲,成功的母亲,这将是我今后努力追求的目标。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努力过才能无怨无悔。

作者米兰花开博客链接:http://www.diarybooks.com/diary_stylea_list.asp?user_id=64087&dy=2007
 
 

 
 另一位妈妈的感悟:
 

 做好父母这件事
     文/about me
2007-6-8 15:52:21
       随着儿子渐渐长大,越来越有了自己的思想、主见,再也不是小时候那个我让他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小木偶了。儿子的语言发展的很好,现在事事都要和我理论个一、二、三。和他起争执的过程中,有时我不禁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不免好气又好笑:反了你了,我三十几的一大人,还管不了你个4岁多的小屁孩,到最后来不免摆出家长的架子,做回威胁型、暴君型的家长,把小家伙给镇压下去。每到这时儿子极不服气地回敬一句:你是怎么做妈妈的,哪有你这种妈妈,你这不是欺负小孩吗?但多数在气头上时对他的话多是不理睬的,不会去细想,但气消心静之后,儿子的话不免让我脸红:对呀,我是怎么做妈妈的,就这本事吗?难道除了这种粗暴的方式之外(从《做好父母这件事》查到我此时属于“暴君型”家长),就不能用别的方式,以理服人吗?我是否了解小孩子的想法,从他们的角度去想想呢?
        资深教育编辑牛静波先生说:你真拿教育孩子当回事吗?那么你就应该读读《做好父母这件事》了。
      是的,我觉得自从儿子三岁后,我才真拿教育他当回事了,可是以前接触育儿方面的知识并不多,只凭自己觉得自以为是的一些方法和听别人讲教育孩子的只言片语去对待儿子,结果是“只重视”却不懂,反而成了越“重视”越糟,本着学习如何做个合格的母亲的态度,我拜读了孟迁老师的《做好父母这件事》,读完后不禁有点汗颜:正如儿子说的,我是怎么做妈妈的?以前还大言不惭地在儿子面前夸夸其谈呢,什么资格?
    先看看孟老师书中的几个观点吧:
    外行父母对孩子的妨碍和伤害
    做好父母的8个智慧
    期望错了最要命
    警惕,我们的弱点会被孩子学到
    小心,教育也会“伤人”……
    孟老师从各个方面解读着多数父母普遍存在的弊病,通过分析一个个的小案例,教我们轻松地解决、应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读来受益非浅。
国家教育部科学教育课题组的研究员张华英女士认为:孟老师的教育思想不仅适合家庭教育,也适合学校教育,坦率地说它适合所有人的教育,因为它所倡导的教育,一开始就不仅仅是针对孩子而是针对人的。
书中的观点是:你对孩子爱的程度+你对教育的认识=你正在为孩子做什么
   是啊,静下心来想想,我们不仅仅是做孩子的父母,我们也是学生们的老师,我想从孟老师的书中我学到的也不仅仅是如何做个称职的母亲,它也时不时地指导我如何做个称职的教师!


  

作者博客链接:http://www.zb17.cn/blog/user1/1006/archives/2007/7823.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