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考察期间,除了出去执行考察任务,我们每日的生活都在雪地车里进行。包括吃、住、行。这次内陆冰盖考察一共三个雪地车,各拉两个雪橇。按雪橇上车厢的颜色分别是红仓、蓝仓和白仓。每个雪地车后面还有一个雪橇,拉着我们考察要用的柴油、汽油以及其他一些考察物资。
红仓里是生活仓,是队员们做饭、吃饭的地方。由于乘员仓狭小,生活仓里还住了两名队员,其中一名是央视记者,中央电视台每日播报的考察新闻就是在生活仓里制作的。生活仓的前段割出来了一个很小的空间,是我们的食品冷藏库,从国内和澳大利亚带来的各种食品都存放在这里。仓的外面固定着三个液化汽罐,是我们做饭、烧水的能源。
蓝仓是队员居住的地方,房间里一共住8名队员,我也住在这里。上下铺,除了床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多余的空间了。大家每天很多的时间主要呆在床上,看书、写日记、整理资料、看电影等等。多亏现在电脑方便,要不然遇到大风雪无法出门工作时怎么度过那漫长的时光。蓝仓的尾部是一个很小的无冲水厕所。
白仓里是两台16千瓦的发电机,轮流工作。每天出征前、收队后,以及到达一个新的营地、或者路途中给雪地车加油也都得迅速把发电机启动,得赶快发电,以保证大家取暖、照明以及电脑工作使用。
我们一共是11名队员,多出来的那位只能住在一辆雪地车的车厢里,晚上用一个电暖气加热。零下30多度的气温,整整58天,多亏了他了。他是来自武汉大学的PWJ老师,因为是老队员,来过一次格罗夫山,自告奋勇住在了那里。为了不让别的队员跟他竞争,自称睡觉打呼厉害。实践证明,打呼也确实厉害,以至于我们住在乘员仓里也落得个心安理得。
在内陆冰盖考察的58天里,PWJ老师、中科院的FAM博士和我被队长指定为厨师。其实他们二位的手艺不错,尤其PWJ,几乎可以是专业水平的了。我在家里基本上也只是做过一点家常便饭,给这么多人做饭做菜还真是头一次。好在队友们不太介意,几十天下来没有哪个抱怨的。自己做饭的水平也长进不小,最拿手的是清炖羊肉、土豆烧肉。CX博士、HFX博士专门负责挖雪化水、整理垃圾,尽是些脏活累活,可他们毫无怨言。
生活仓也因此成了考察期间的活动中心。在我们做饭以及记者做节目的时间,大部分队员都聚集在这里,谈天说地,聊一天的经历,聊家里的事情。评论即将发出去的电视新闻里的自己,也常常为了一个没有搞清楚的专业问题在这里争论。那情景一幕一幕的,现在记得很清楚,很多也被相机记录了下来。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拍出了很多精美的照片。
格罗夫山一带的风很大,几乎常年在7、8级以上的大风。风吹雪起,扎营一天,就有可能把雪地车埋掉一半深。每次转移营地时我们都要把厚厚的积雪一锹一锹挖开。每当这个时候,风雪打在脸上针扎一样,钻心的疼。可是大家人人都很卖力,也许是活动活动身上暖和,也许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里没有人会计较苦与累。
这就是我们在南极内陆冰盖的生活,一切都印在记忆里了。
风雪中,蓝仓、红仓、白仓无比娇艳
行进中的考察车队
乘员仓里的繁忙景象,我住在拍照位置的下铺
这个方向照过去是我和CX博士的铺位
上铺晃一晃脚,住在下铺的X老师都有反应
饭快要做好的时候,生活仓里最热闹了,也是最拥挤的时候。穿格子毛衣的是我。
有机会就照一张
雪地车出问题了,大家都下车修车
只住了一天的营地已经积了很厚的雪,我们不得不挖雪修路。这一天,我穿的是兰色的羽绒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