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绚烂如海的台湾“史记”——评阎延文长篇小说《青史青山》
《深圳特区报》2006年8月29日
刘昭菊
翻开著名女作家阎延文刚刚出版的“台湾三部曲”第三部《青史青山》,明亮的语言夹着坚韧质感扑面而来,带着温暖呼吸与热血奔涌的声音,仿佛大海的灿烂潮声。随着作家的笔端,遥远的台湾五十年抗日史徐徐展开,风云舒卷。卷页中,挺立着一个青山般傲岸坚韧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形象——连横。
阎延文曾是中国最年轻的文学博士,以专业学养和历史知识,融化成文学艺术,用十年时间创作出“台湾三部曲”。这使她在女性很难涉足的历史题材中驾轻就熟,洒脱而绮丽。阅读《青史青山》,顿觉风生水起、热血燃烧,那种夜不能寐、锥心刺骨的颤抖,那种欲罢不能、扼腕叹息的冲动,实在是久违的阅读享受。读后很久,我似乎还置身在浩瀚的历史波涛中,唇齿生香,心潮难平。在后现代主义放逐理想崇高,拒绝宏大叙事,颠覆一切历史文化传统,并把颠覆作为写作时尚的当下语境中,作家阎延文守望的仍是传统叙事中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她试图复原那些被潮流解构的传统文明因子,包括文本的历史性、主人公的爱国情怀、动人的古典爱情观,以及故事情节中那感天动地的情义,生死契阔的执手,人性深处的善恶挣扎和温暖明亮的道德关怀。
《青史青山》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耐看,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台湾“史记”。小说叙述的历史事件,从1895年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结束,包括乙未台湾抗日、西来庵起义、田中奏折事件、雾社起义等历史壮剧,描写了漫漫五十年的台湾抗战史和65万人的悲壮牺牲。作品丰富的历史信息,能提供多向度的阅读空间,在不同层面吸呐阅读群体视线,满足现代读者的多重阅读期待。阎延文擅长以恢弘厚重的笔锋,驾御宏大历史。她深刻的心理分析水平,更使人物塑造重新成为小说的核心。小说中无论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虚构人物,都具有独特的感情世界和丰富的内涵,体现出善与恶、罪与罚、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阴险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深入到每个人物的命运和内心,使小说中的40多个人物都无可回避。读这样的故事令人揪心、喘不过气来,最后才痛快淋漓。
作家擅长刻画细腻的历史瞬间,比如对刘永福抗日别台、简大狮泣血厦门“生为大清之人,死为大清之鬼”的描写,都是此前文学作品的空白。小说节奏紧张,人物有很强的动作性,仿佛筋骨暴突,随时可能呼啸而出。而小说的真正主角,甚至不仅是连横,更是让人过目不忘的台湾命运。这是过去时态中的悲剧性主题。在书中,台湾抗日民众山脉般的粗犷强健,被演绎得热血生风。作家不惜花费大量笔墨营构情节和场面,来凸现台湾普通百姓的拼搏场面,激烈之极惊心动魄。黑旗军顽强卓绝的战斗,雾社部落痛苦果决的起义,蔡智堪为阻止战争公布《田中奏折》的艰难抉择,以及日本殖民者对噍吧哖起义惨不忍睹的屠杀等,都达到了或惨烈或壮丽的极致。
与腥风血雨的战争场面相比,主人公连横等知识分子坚守文化的精神抗争更为感人。他们选择了文化抗日。这种顽强的坚守,凸现了中华文化的高洁坚刚,从情节中可以听到人性的呐喊,看出作家阎延文审视历史,审视伦理,审视中国文化的目光。连横本名“连允斌”,十七岁遭遇国破家亡,毅然把马兵营连家宅第作为刘永福抗日的大帅府。日本占领台湾后,他在父亲的灵位前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连横”,并发誓:横是田横之横,要学古代的义士田横五百士,宁愿蹈海而死,决不屈服暴政!
在粗线条的历史事件背后,作家精心设计了许多精彩故事,用以展示主人公坚韧刚烈的人品,读来撼人心魄。例如,在日本人策划的所谓台湾“始政日”五周年庆典上,连横带领几十名士子,白衣如雪,手托挽幛,致祭文纪念殉难同胞,将日本人苦心策划的庆典,变成了台湾抗日人士的公祭;在《福建日日新闻报》上,他发出民族正义的爆破声,因此遭到追杀。后来,连横又冒死复刊《边声报》,揭露日本在台湾犯下的滔天罪行。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他在日本残酷高压下,历尽“兵马倥偬,档案俱失”的艰难,终于写成了《台湾通史》,第一次用历史定位了台湾的中国归属。作为文人,连横不能横刀立马,只能以笔为剑。他以毕生的心血揭露日本侵台的种种阴谋与罪恶,宣传中华文化,抵制日本同化政策,期待祖国早日收复宝岛台湾。他书写的历史,记录了台湾人民不屈的抗日历程,展示了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归属感,维护了民族的统一与尊严。他有中国文人“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更有青山般的伟岸和峻峭。
主人公连横的生存环境、创作环境极其恶劣。他是一介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反抗的是凶残强悍的武装入侵者,时时有生命危险。特别是厦门办报失败,历尽艰难的连横回到台湾,又发现自己的祖宅马兵营被强占,失去了最后的家园。在这里,作家巧妙地把主人公推向悲剧命运的极点。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生存都如此艰难,何况还要用手中的笔去战斗?也许一时的困难容易克服,但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下,数十年逆水行舟,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勇气!尤其是当他创作完毕,可以松口气时,底稿被日本人抢走,书写青史的志向几乎沉沦。此时,爱国诗人连横再也坚持不住了:“书毁人亡,我连横还有什么活下去的意义!”大病一场后,他又顽强地拿起笔来,沉浸在写作之中。主人公就是这样以个人的力量,艰难地在文化上与日本人进行不屈的抗争。
读《青史青山》,时时被作者绚烂华丽的文字打动,眼前不断浮动着大海的蔚蓝。这是一种沉着的绚烂,就像表面平静的大海,却包容着千万种美丽。阎延文以女性作家的细腻,艺术地展现具有地域民族色彩的风光,调动一切具有独特生命意义的语言信息,让它们在笔力驱使下魅力四射。欣赏这些跌宕有致的语言,很容易得到一种领悟:台湾的海水是燃烧的,台湾的山脉是傲然的。正因为这片美丽岛屿上的人们重情重义,这处荡气回肠的宝岛青山,才成为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集体想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