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台湾三部曲”的作者阎延文认为,人类有史以来城市就是文化的传承者、发散者。深圳经过20年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上有特色的深圳学派正在形成,新的深圳有可能诞生出新的孔子、孟子这样的大思想家。她为什么有这种说法?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她。
历史的魅力激发创作
记者:你是研究历史的,1995年开始历时10年创作了“台湾三部曲”:《台湾风云》、《沧海神话》、《青史青山》。它们引起国际汉学界热烈关注,也正被改成电视连续剧。你怎么看城市文化与历史的关系?
阎延文:为了撰写《台湾三部曲》我做了大量采访,历史的魅力把我征服了。在台湾的历史中,有那么多感天动地的故事。强烈的历史磁场吸引我不断地做下去,欲罢不能。从去年我开始比较致力于把《台湾三部曲》的第一部《台湾风云》改编成电视剧,我们希望拍成高端品位的一个大片,其中一个投资方就是深圳的企业,所以,我觉得和深圳非常有文化缘和历史缘,也引发我对深圳城市文化的思考。
城市发展伴随文明足迹
记者:有人说,近30年来尤其是现在,中华民族正在进行人类文明史上以来最宏伟、最壮大的一次造城运动。我们的城市不断地飞速发展,这个历程肯定是数以亿计的人口最终城市化,它对我们中国当代文化尤其是城市文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阎延文:有资料统计显示,现在中国城市化的比例已经从38%进化到60%~70%。这样一个造城的运动必然对我们的文明、文化形成新的整合,新的蜕变。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注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大方向下,受西方文化霸权的影响,城市规模不断发展,城市的精神空间却在紧缩,这样一种文化困境使得城市越来越现代化,而城市中的人文传统越来越远。一些城市现在把它的历史记忆、古迹变成了单纯的旅游标签和消费品,这实际上是毁灭历史。每一个大城市的发展过程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足迹。深圳的成长同样离不开这个过程。
深圳有很深文化韵味
记者:深圳的历史毕竟很短。之前也曾经有人说深圳是文化沙漠,当然它确实变化很快。但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它的文化含量似乎还欠缺……
阎延文: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习俗甚至思维方式都种植在文化中,而且每一个民族和地域都孕育着不同的文化。我在来深圳之前,确实听说过有人说深圳是文化沙漠。但是,当我走到深圳的时候,感觉到的却是非常强烈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就是来源于历史上最有海洋气息的历史传统,因为在历史上这个地区是中国非常具有海洋特色文化的融合地,聚集贸易、商业,所以在深圳这片土地上,海洋文化还有独特的南国地域文化在不断地撞击和交流,形成了现在这种多元共享的文化共同体,也有人说是客家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所以,我觉得深圳这样一个现代都市有很深的文化韵味。
深圳学派可成为新儒家
记者:你如何判断深圳城市文化的现状与走向?
阎延文:城市是文化的集中来源地。我们是农耕民族,文化的推动离不开城市。比如儒家学派、鬼谷子,他们登台讲学的地方就是当时交通非常发达的城市。当时山东的齐鲁为什么会产生儒家文化?因为那时候南方地区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中国城市主要集中在齐鲁之间。东方城市的发展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农耕文明发达和经济发达;另一方面是航海技术、贸易发达。贸易的发达就是交通通畅,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学派可以在齐国齐鲁之间论辩,进而产生伟大的哲学思想。儒家学派文化就是这样诞生和传播的。经济发达,贸易发达,还有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我们把这些条件综合起来,我们看最像今天哪个城市?这些文化诞生的天时地利,我觉得深圳都具备。所以,经过20年经济快速发展,新的深圳能不能诞生出一个新的孔子、孟子这样的大思想家,我觉得一切都不是不可能。现在深圳社科界提出了深圳学派的这种说法,深圳学派能不能成为新儒家,我觉得是指日可待,条件已经具备了,深圳未来的问题是如何整合,如何去深化。
记者:你多次作为嘉宾参加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你怎么看这一现象?
阎延文:深圳主办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本身就体现出深圳人的文化自觉,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点,就是文化课题,因为一个城市充分发达了它的经济,充分发达了城市的建设,综合各方面,这个城市对自己的人文精神开始探讨,这实际上标志着这个城市对历史和未来都进入了文化的反思,标志着这个城市走近了文化的崛起和成熟,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记者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