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课两教”是提升教研品质的有效途径

(2023-09-24 08:52:23)
分类: 工作思考


校本教研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研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校本研修的有序开展。在日常教研中,在广大教师与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创造出来很多有价值,有影响力的教研工具”,比如“同课异构”“微型课”“说课”等。这些不同的工具在不同的教研环境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2005年前后,陈大伟教授提出了一个新的教研理论——“观课议课”,丰富了我们的教研“工具”,为提升教研质量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如今,“观课议课”这个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和一线专家所接受,只是在理解和操作层面略有差异。

济源作为最早区域性推动观课议课进入课堂的试验区,曾多次邀请陈教授到学校与教师面对面看着议课活动,当时在我们这里为丰富观课议课理论提供了不少案例,比如“主持人”的角色问题,“观课点”设计的问题,“学生参与”信息反馈问题,还有一个就是“一课两教”的问题。

2007年,在济源实验中学,陈教授就采用了“一课两教”的方式,完成了《爱莲说》的现场教学展示。当时我们的计划是老师上课结束后,由教研组进行评议活动,让陈教授点评指导,但陈教授听完老师的授课后,现场提出,十分钟后他要借用一个班的学生,也上一节《爱莲说》。这近乎是与我们的老师“同课异构”。但其实陈教授的“灵机一动”并未非是有计划的,而是看到第一节上课老师的教学实践之后,在听课过程中重新构建的一个教学设计,形象讲应该是A+方案,而不是在家里已经经过充分推敲过的既定方案。因此,我把这种方式称之为“一课两教”而不是“同课异构”。

有人说,“同课异构”与“一课两教”应该差不多,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不然,简单说,“同课异构”本质是“比着上”,看谁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效果好。而“一课两教”本质是“接着上”,是基于第一位老师原有的教学设计上的再次优化与构建,是一种基于听课过程中对设计漏洞和不足的弥补与升级。因为很多课堂中的问题,授课老师当时未必能看出来,所以在评课的时候,一边说的滔滔不绝,一边听的无动于衷。但是,如果旁观者,在刚才授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优化方案之后,马上进入课堂,再上一次。这种实战效果远远大于坐而论道。而老师也最喜欢在真是的课堂上学习。

这种“接着上”的方式对学科团队和授课教师本人都是一种很好的挑战。因为,大家要做两节课之间的有限时间内拿出一个A+方案来,而不是另一个教师的个人教学方案。当年陈教授准备的时间是一个课间,大约十分钟。显然,他在听课中间已经有了自己也上一节《爱莲说》的决定。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这个时间显然是不够的,那么我们拿出一节课来研讨,即便如此,时间也是紧张的。但反过来想,我们日常教研活动之所以四平八稳,不痛不痒,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挑战性,特别是观察的听课教师,更是抱着一种打酱油的心态来听课,这样的心态,其研修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但如果用“接着上”的“一课两教”,并且第二节上课的教师以“抽签”的方式确定,那么,听课者会“人人自危”,会全神贯注地进入方案的重建之中,并需要做好了“披挂上阵”的心里准备。

有人会说,这样急匆匆的二次上课,效果万一还不如第一节课怎么办?

我们细想一下,大家日常上课,只要是带两个班的任课老师,每天都在“一课两教”。第一节在A班,一个课间休息之后,接着去B班上。在这个课间休息中间,教师已经在无意识中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微调修订。因此,通常情况下,第二节课的教学效果往往比第二节课要好一些。当然,这也需要看具体的学生情况。

我们在工作坊研修或者学校校本研修中提倡尝试“一课两教”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要尝试打破原本四平八稳的听评课方式,用一种更接近日常教学情境的设计,激发大家自我课堂重建的意识,用随机生成的方式,提高其他听课教师的参与率与贡献率,把呆板的评课变得充满活力与变化,以此来提高日常教研的质量,引发大家的自我反思与实践的勇气。当然,我们之前的研修工具,比如同课异构、说课、微型课等不是不能用,而是,我们工作坊主持人或学科团队负责人,可以依据不同的研修目标,选择不同的研修工具,这种工具途径的变化应该会带来不同的体验与效果。

早在2009年的时候,我在济源教师发展共同体的课堂实践中使用过这种方式,效果是不错的,并且,当时还产生了不少的衍生品,如完整的案例,听课教师在听课之前的教学设计,甚至在线与专家的对话等等。这种教研方式的变化,的确对我们传统的教研活动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所带来的冲击力是不能忽视的,也许,不少老师就是在这种新的实践现场捅破了成长的窗户纸,为他们搭上快速觉醒的通道提供了便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