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01《项羽本纪》问题回应

(2023-01-20 18:14:53)
分类: 闲聊经典

202301《项羽本纪》问题回应

 

常亚歌 

项羽本纪阅读

1. 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在写作方面有何异同,举例说明一二。

回应:这两篇文章篇幅比较长,写作手法巧妙,两篇文章合并在一起,基本写清楚了秦在军事上的失败以及楚汉战争的全过程。但比较而言,司马迁在两个人物的写作上还要有所侧重的。

相同点:基本按照人物列传的写法,纵观传主的一生,选取关键事件加以刻画,渲染。比如刘邦与项羽的起兵,虽有差异,但本质相同,再比如分兵初期,刘项二人合并战斗,通力合作,各有胜负。但随着项梁的战死,两个各自独立统兵,最终成为战争的对手。在人物刻画方面,司马迁加入了很多文学化的想象,在不同场景中服务与人物形象的刻画,比如刘项对峙于荥阳,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当众列举项羽的十大罪过,而在《项羽本纪》中,则是两人关于斗智和斗力的对话。

不同点:根据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设计场景,刘邦突出稳重,如进入咸阳,约法三章;项羽突出猾贼,如手刃会稽太守;刘邦注重避实就虚,如西征关中,失败中寻找战机,最终过武关,破咸阳;项羽信奉破釜沉舟,如营救赵国,破釜沉舟,三天九战,一战成功;刘邦注重联盟的最大化,如收复三秦,联合韩、赵、齐、魏、九江等共伐项羽;项羽喜欢任人唯亲,如虽分封了韩王,但留在身边杀掉,任命旧友为韩王。在关键时刻任用曹咎、司马欣没有能力的旧友守要地,结果痛失大局。

2. 如何看待项羽至死不过江东,请从正反两个视角阐述。

回应:

项羽如果能顺利回到江东,就当是的局面,刘邦不会给他留出足够东山再起的时间。这一点鸿沟合约之后,刘邦当场反悔就是一例。所以,项羽虽能乘船渡江,暂时缓解局面,但项羽已经失去与刘邦抗衡的资本和条件。

反之,按司马迁所言,项羽自刎乌江,这从艺术效果上讲保持了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并且无论的现实的背景还是艺术的背景,都符合司马迁心中项羽的形象。

 

3. 是否认同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回应:感谢司马迁给我们留下的这篇《项羽本纪》,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悲情英雄的人物。司马迁把项羽归结为残暴,并多次出现项羽屠城,以及坑杀降卒20万的惨剧。但在文章的细节处,甚至对照《史记》的其他篇目,比如韩信、陈平等项羽身边人的评价,项羽此人并不全是一个残暴凶狠的人。这种矛盾性的信息反映出项羽此人的复杂性,以及当时局面的复杂性。项梁被杀,宋义崛起,而宋义联合齐国田荣并不是为了营救赵国,而是进一步削弱项羽,甚至诛杀项羽。因为,齐国田荣与楚国,赵国都不和睦,而宋义执意联合齐国,显然不是为了营救被围的赵国,而是为了引入齐国的力量,进一步打击削弱项羽在楚国的力量。从这一点讲,宋义被杀只是两个矛盾的提前爆发。由此推论,项羽进攻齐国后,屠城也未必没有这方面的原因,而随后的迁义帝于彬县也是出于这个目的。而这些,都与司马迁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在司马迁的字里行间里却能发现这些蛛丝马迹。

范康康:

1. 武信君与上将军分别是多大的职位呢?

回应:应该是武信君高于上将军。项梁扶持起的义帝,自己的职务应该是最高的。因为,他自己完全可以模仿陈涉,自立楚王,但范增反对,所以退而求其次自封武信君。武字代表军力,控制军队。信字代表信义,忠诚。古代的名号和爵位的用字都是量身定做的。比如为刘邦讨回父亲和吕后的侯公被封为“平国君”,用刘邦的解释是“此天下辨士,所居倾国”。上将军主要倾向于打仗,主要是出力的事情。

2. 项羽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回应:最大功劳在于击败秦军主力,解决了最后一战的问题,为刘邦进入咸阳创作了条件。

3. 项羽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回应:上文已写

吕艳霞: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老天,是不是说明他临死都不了解自己?不知道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回应:我们很难说项羽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失败的原因。七年的征战,作为主帅,不可能不清楚从弱小走向鼎盛,从鼎盛自刎乌江的原因。即便他只有31岁,但不平凡的经历,他是应该明白的。只是,作者司马迁不想让他说,或者只让他说了这一句话。

 

李春华:

1. 刘邦几次死里逃生,聚兵重来。项羽仅一次被围,就归结为“天”,这样的对比说明着什么?

回应: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刘邦几次死里逃生,结果是“生”。项羽一次被围,结果是“死”。并且是很窝囊的死,因为,他在死前仍可以任意杀敌,所向披靡,并非自己的武力不行,而是“天灭吾”。项羽的失败原因很多,但仅垓下被围之时,至少还有足够的兵力可以调配,毕竟刘邦是多路包围,如果指挥得当,情报准确,完全可以像刘邦逃离荥阳一样,以声东击西的方式摆脱危险。但项羽被音乐打败了,是楚国的歌声,动摇了他的军心,更是动摇了项羽的心。否则不会在大帐中陪着虞姬喝酒,唱歌,那些原本应该出谋划策,挺身而出的将军们也应该哭泪,而应该排兵布阵,突出重围。所以,想到这些,项羽一次彻底的失败,彻底击垮了他的信心,再也没有勇气度过浅浅的乌江,回到故乡。

 

2. 项羽本纪,主要分为几个部分?

回应: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灭秦,二是楚汉之争。

吴晓:

项羽明明意识到了刘邦是对手,也三分关中而将其远封巴蜀……为什么项羽最终放过刘邦而不痛下杀手?

回应:过于自信自己的武力,认为天下无敌,没有对手,所以自称霸王。其次,刘邦那准了项羽的性格弱点,吃软不吃硬,于是战略性示弱忍耐,放松了项羽的敌对情绪。比如放弃“先入关为王”的名分,比如主动上交自己辛苦积攒下的20万兵权,当然,也留一个后路,通过项伯保留了汉中一个战略跳板,这一点,几乎没有人提防,如果按照之前的方案,刘邦一定会被困死在四川。其实,这一招也是很高明的,可以,项羽每每在关键执行的时候,出现变化。可见此人心机太浅。

聂娜娜:

项羽在烧秦宫殿,杀秦降兵以及对待义帝都显得杀伐决断,凌厉无情,而为什么唯独对待刘邦,自己心中最大的那根刺,却优柔寡断,举棋不定?一个人身上如何有这样的对立与冲突?

回应:与吴老师的换题差不多。但从项羽的处理方式看,当时的刘邦未必是项羽心中“最大的那根刺”。因为,他的目光的进咸阳,杀子婴,替项氏复仇。这是应该是项羽心中最大的刺。而刘邦恰恰帮了自己忙,所以,樊哙鸿门宴的一番话说在项羽的心坎上。他是无法下手杀了已经“认错”,并“登门请罪”,同时“替自己复仇铺平道路的功臣”刘邦。从整个的《项羽本纪》看,复仇的主题应该比复国的比重大,否则,司马迁的首段也不会写项燕被王剪所杀了。

王耿:

项羽共分封多少个王?分封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合理?与刘邦的分封有什么区别?项羽的分封为何不能使自己地位更加巩固?

回应:十八个王,依据有几个,首先在巨鹿之战后,认同自己,跟随自己进关的诸路将军。其次,根据“工作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比如秦国三名降将,虽封王,但都居关中,不去山东,这是有意控制。再次按“属地原则”,比如燕将田臧封燕国,田氏将军封齐国,赵国将军回赵国。至于原有的楚、魏则给自己的亲信故人。这种分封看似合理,但没有考量原有的齐赵燕韩魏六国名义控制人的感受,为随后的内乱,埋下了隐患。

刘邦的分封显然是一种边缘化的处理。

项羽的都城选择彭城而没有回到江东应该有如下几个原有。其一彭城的当时楚国的国都,当时义帝居住的地方,在影响力方面高于其他。并且宫殿完毕,只需要让义帝换个地方即可;其二自己定都彭城显示自己的楚霸王的真正继承者;其三彭城位置居中,符合霸王号令天下的身份。但他没有从另一个角度设想,彭城西北是田荣,田荣不仍可项羽是由来已久的,这是一个隐患;另外,没有处理好燕赵的问题,他们距离彭城也很近,这是第二个隐患;最后,他没有注意距离彭城最近的魏国是他的心腹大患,因为魏国相彭越战力超强,并且与刘邦关系紧密,这相当于刘邦把一颗炸弹埋在项羽身边。结果证明,彭越多次袭扰并胜多负少的战斗力,造成项羽腹背受敌的局面。

阅读对话

吕艳霞“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老天,是不是说明他临死都不了解自己?不知道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常亚歌:岂止是项羽。认识自己都是最难的一件事情。

吕艳霞是的,我也觉得自己不了解自己。

常亚歌:项羽替大家说出来了,替大家顶了缸。但他还是敬畏上天的,这一点也不容易。现在许多人,连天都不敬畏了。

吕艳霞估计是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影响。如果项羽知道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故事,不知道会不会渡江而去,重新再来?

常亚歌:没有如果,知道勾践的人很多,比如蒋介石,但还是病死台湾。但项羽为何不过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吕艳霞文章开篇对项羽的介绍,“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不足学……兵法……又不肯竟学”。似乎已注定项羽会失败。

吴晓世上本来有两种人,一种人活的是结果,一种人活得是气节。没有是非,没有对错,各得其所,各领风骚。倘若刘邦败退乌江,是否会回避江东,卷土重来?

吕艳霞

吴晓:我想,项羽死的是项羽的气节,刘邦争的是刘家的江山

常亚歌:就一个范曾还不会用,刘邦两封信就把他搞晕了。

如果他的对手是赵高,是没问题的。如果他的对手是刘邦,那没戏。

吴晓项羽明明意识到了刘邦是对手,也三分关中而将其远封巴蜀……为什么项羽最终放过刘邦而不痛下杀手?

常亚歌:过分自信,没有团队意识,把刘邦与田荣,彭越等人归为一类,他并不真正了解刘邦。

吕艳霞我觉得项羽一直是看不起刘邦的。远封巴蜀,更多的是出于感情,他从来都不了解刘邦,而刘邦对他了如指掌。

吴晓:可能还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没有真正把刘邦看作不可战胜的对手,如他所言“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胜”,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让项羽太过自信自大了。

常亚歌:自称霸王,只认上天。

 

               

王耿阅读思维导图: 

常亚歌回复:

“错失杀机”:我个人看法是项羽并没有真正要杀刘邦。否则,他可以有无数个时机杀刘邦。之所以这样,是刘邦用了多种手段和谋略,降低了项羽对自己的怀疑度。所以没有“错失”而言。

“汉王讲和,项王疑范增,再次错失杀机”:我的理解,楚汉争霸的四年间,项羽基本失去对刘邦剿灭的机会。因为,刘邦能攻能跑。可以海啸般地进攻,如进攻彭城,也可以崩塌式地逃跑,比如彭城之败。这两点可以看出刘邦是舍得一切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枭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以,刘邦虽然指挥能力有限,但自保能力一流,项羽没有办法这个“孙猴子”。

划分天下——垓下之围:应该加入“刘邦允诺,韩彭英刘结盟”,然后才会有“围”的条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