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

(2023-01-11 10:27:48)
分类: 闲聊经典


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表达了对南宋王朝的失望,同时对项羽至死不回江东的敬意。但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如果他回到江东,能否东山再起,历史是否可以改写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历史没有“如果”。但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这个话题倒是可以聊一聊。

项羽祖籍是河南人,项氏有功于楚国,楚国把河南沈丘一个叫项的地方给了项羽的祖上,从此他们开始以地名为姓氏,可见项羽的祖上出身并不高贵,是凭借着战功获得了一块封地,以封地为姓的一个家族。

楚被秦国灭掉之后,项羽随着叔父项梁被送到咸阳。这是当时秦国攻占六国后的一个基本策略,将六国的王公大臣及子嗣全部集中在秦国的咸阳,以利控制,防止各国民众利用他们原有的影响去起义。后来项梁犯法,被一个叫司马欣的狱吏放走,从此项梁带着项羽逃离咸阳,来到了江东落脚。

长江是东西走向,通常分为江南江北,是中国南北风的重要分界线。但为何有江东这一说法呢?是因为长江经过安徽芜湖后开始向东北方向流去,直到江苏的南京,这一段几乎是南北走向,所以,该段以东,古人习惯称现在的安徽北部一带为江西,安徽南,江苏南部为江东。比如在三国时期,孙吴的起源之地就是这一代。俗称江东,后来随着孙吴势力的扩展,抵达了武汉、荆州一带,但地域名称仍沿用江东,此时的江东就泛指长江以南孙权所控制的地域了。项羽叔侄在苏州一带起兵之后,很快过跨江西进,进入中原地带,呼应陈胜吴广的军队,加入了对抗暴秦的战斗。

从公元前209年陈涉起义到公元前206年刘邦进咸阳,强大的秦国在多路义军的打击下,彻底覆灭。期间,项梁战死,项羽逐渐成为诸侯的首领,特别是河北的巨鹿一战,击败秦军主力章邯的军队,令其归降,彻底解决了秦国的军力,加速了秦国内部的瓦解,为刘邦从武关偷袭关中创造了条件。

但是,随着项羽“私”分天下,暗杀自己确立的义帝熊心,不正视齐国内部的尖锐矛盾,漠视赵国陈馀张耳之间的矛盾,让自己的阵线出现了裂痕和动摇。而此时的刘邦趁机再次进入关中,出潼关,连诸侯,举义旗,讨项羽,楚汉战争正式爆发。

四年的楚汉之战,可谓势均力敌。项羽的优势在于兵力雄厚,地广人稠,战力强大,不足是四面树敌,内部纷争。刘邦是优势在于注重联合,占据道义高点,可以多点对项羽进行攻击,其不足是兵力分散,难以协调,独立战斗力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羽的兵员衰竭,后劲不足,而刘邦越战越强,在正确策略的帮助下,最终形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合围,在垓下彻底击败了霸王项羽。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很多,其关键有三点:

第一过早杀到义帝,失去楚人的支持,否定了自己的诺言,毁掉了项氏的信誉和忠诚。

第二过度自信,崇尚武力征服一切,忽略民心,重犯暴秦的错误。项羽起兵到火焚咸阳的征战中,多次屠城,甚至在成了霸王之后,平原民众已经帮助自己杀掉了田荣,但项羽仍要烧夷齐城郭室屋,坑田荣降卒”,而在外黄还要屠城。这种视民众如草芥的残暴手段,民众会避而远之,从而他的兵源将逐渐枯竭,后援将逐渐枯竭也就非常合理了。

第三缺乏危机意识,没有战略视野,不懂战略联盟的重要性。项羽始终没有认识到刘邦在自己最大的敌手。刘邦进入咸阳约法三章,退出秦宫,还军霸上,这一点引起范增的注意,多次提醒项羽,但他并设立鸿门宴解决此事。显然,项羽受到项伯的干扰,被刘邦略使小计骗取信任。同时认为,自己削去刘邦20万的军权,流放到了封闭的关中之地,再加上三位秦国将军的控制,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对于英布、彭越这样的武夫来讲是可以的,但对于雄才大略的刘邦而言恰恰相反,反而让刘邦团队利用了人们东归心切的时势,利用了关中民众对约法三章的人心,轻而易举破解了项羽的限制,并打出为义帝复仇的道义招牌,联合受到不公待遇的诸侯与地方实力派,快速形成了战略联盟,几乎瞬间颠倒了楚汉之间的天平,而此时的项羽还把齐国的田荣当做主要对手,把彭越作为主要对手,这种分不清主次矛盾的做法,让项羽在战争之初失去了彻底击败刘邦的机会。

垓下一战,四面楚歌,让项羽误判形势,匆忙突围,又陷险境,自知无法逃脱诸侯的围剿,最后,以只能以战将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项羽过江一节是司马迁的艺术虚构。也只有这种艺术虚构,只有让项羽放弃逃生,宁死不退,再次以破釜沉舟的方式,保持自己一生的战将形象,才能让项羽这个人物真正的确立起来。毕竟,项羽确实死于垓下之战,而没有死在江东。这个事实无法改变,既然无法改变这个事实,那么,何必非要写成项羽跑回江东,刘邦追至家门口杀之呢。

与其项羽被狼狈杀戮,到不如让他宁死不过江,在乌江拼力战死,让他战将的形象永远保持下去,这样的设计既符合真实的历史结局,又符合项羽的人物形象,更利于艺术创作,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另外一种结局,假如项羽过了江东,这对于拥有天下百万之众的刘邦联军而言,一条小小的乌江,能否挡住刘邦的脚步,刘邦是否也像项羽一样,让他卧薪尝胆,东山再起吗?当然不会,要知道,当年二人鸿沟约誓,击掌签字,各自罢兵,而刘邦翻身毁约进攻。因为,在刘邦眼中,不除项羽,誓不罢休。刘邦铁定要除掉霸王,赢得曾经的秦王梦。

可见,项羽过不过江,结果是一样的,那个渡船的老者虽然知道“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但不清楚,江东所面对是怎样的对手,怎样的刘邦,这一点,项羽是明白的,但他至死也不说实情,为了颜面,只能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为借口,而“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才是真正的原因。

直到这个时候,项羽才明白“江东子弟八千人无一人还”是自己的罪过,那么,他可曾想过,无数被他屠城的无辜百姓,被他坑杀的已经成为自己部下的的几十万秦人,该是谁的罪过。

战争是无奈纠纷的最后的较量,是武力最直接的对话,但中国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上策,书上写的很明白。可惜,项籍不读书,要学万人敌,他的万人敌就是——敌万人,杀万人。

滥杀无辜,绝不是什么英雄,项羽不懂,很多像项羽的人也是不懂。所以,他们身后没有可以庇护他们平安的江东和民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