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歌日记之14(11.29—12.5)
(2022-05-31 08:25:25)分类: 亚歌日记 |
11.29 周一
大风。科室,机关开会各一小时。
建全市镇校教师工作坊工作群,落实各工作坊实施情况。从工作坊发布的信息看,许多形式化的东西让教师麻木了。比如不搞形式化美篇写作,他们便不适应。要求写300-500字的新闻稿,偏要写千字左右美篇体(诗词开篇,装腔作势,华而不实,干货稀缺,言不由衷),这样的负担能不重吗。
精读金圣叹“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一回,在原文与批注交叉,阅读,影响原文阅读的流畅性,但提高了阅读负荷。这种阅读是深度的,有品质的。
读抄完《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两人都很聪明。特别是晁错可称为政治家,但情商不如老爹,智商不如袁盎,强行推进削藩,结束丢了性命。关于消除诸侯王的建议,袁盎也提出过,但他没有过度的坚持,因为他看到时机不成熟。甚至更早的贾谊也提出过这个问题,但他的方式是分权。在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明确提出推恩令。即把老子的地盘平均分给所有的儿子,这样把原来的领土逐级分解,减少压力。但不知道晁错为何急匆匆急于削王。可惜了一条命。
收书五本。
读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一本应该好好读读的书。
11.30 周二
编发共读提示
距离阅读360名著共读第三十三《围城》结束还有31天
阅读提示:
1、《围城》能进入初中生阅读书单多少“让人意外”。这部小说一发表就是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是好的很,一是糟的很。受多种因素影响,在1980年以前,该书一直被冷藏多年,直到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此书,随后又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才再次出现“围城”热。
2.任何一位作家都离不开其所处的年代进行创作。钱钟书也是一样。他少年成名,留洋欧洲,学贯中西,是当年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在历经西南联大,湖南宝庆国立师院任教之后,他困居沦陷的上海,历时两年(1944-1946年)完成该作品。
3.《围城》里,上海的场面,三闾大学的教授们,从上海到三闾大学的旅途,都是作者所亲历亲见的。小说的人物主体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说是民国时期的“儒林外史”不太准确,但如此刻薄幽默的讽刺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围城》是第一部。经典的作品总能穿越时空,今天再读,文中的人物似乎并未走远。
4.钱钟书才华横溢,风趣幽默。《围城》议论精警,很能发人省醒。钱中书在作品中多用比喻句,有人粗略统计,围城一书中的比喻多达700多条。如写日军侵占中国“以后飞机接连光顾,大有绝世佳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风度”。再比如写孙柔嘉的外貌:“孙小姐长圆脸,旧象牙色的颧颊上微有雀斑,两眼分的太开,是她常常带着惊异的表情。”对于初中生来说,读懂文中所有的含义,会有一定的困难,但如能把这些比喻熟读品悟,也是一种收获。
5.几段钱钟书的故事
他在清华上大二时,替教授上课,清华文史教授很少没有受过钱钟书的批评。
他一生守酷爱读书,惜时如金,不喜应酬。凡读书喜欢做笔记,读书笔记有五麻袋之巨。
他可以在白话文和古文中自由穿梭,白话文能写出《围城》,文言文写出《管锥编》。
他是我国英语界公认的权威,当年曾任《毛泽东选集》英语翻译委员会主任,并参与翻译定稿《毛泽东诗词》。
他读书有个特点,喜欢拿铅笔在上面批画,据传清华藏书中画线的部分多出自他的手笔。
他当年考清华数学仅有15分,但国文,英语优异,被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
我们将在2021年的最后一个冬月中,走进《围城》,认识大家钱钟书......
写《史记》读书札记之《对错之间》,三千多字。袁盎,晁错是文景帝时期的大臣,特别是晁错具有很好的政见主张,可惜文人相轻,弄得两败俱伤。
收书四本。
12.1 周三
整理“十四五”规划,耗时五小时。
收书四册。其中两本为《钱锺书选唐诗》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唐诗选本很多,最有名的是《唐诗三百首》。而钱钟书的选本则以个人对唐诗的理解,专为女儿推选,由杨绛抄录,可惜女儿早亡,该选本直到2020年11月由人民文学社首版印刷。全书选诗1997首,是钱钟书眼中唐诗佳作。
抄读《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 ,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读《水浒传》一节。水浒传的英雄是从鲁智深正式写起的,鲁智深一出世就解气,打恶霸、打和尚、打强盗、打道人、打无赖、打官差,把欺负老百姓的各色人种打了个遍。林冲刚好与鲁之反着写,林冲一出来就受气,被主官欺、被朋友欺、被小吏欺、被同行欺、被文人欺,但凡与之交往的都被欺负了一遍。鲁、林两人一反一正,开大局,大才之笔。
读抄《史记》记之“张释之列传”。孩子在写张迁碑时,张释之的事迹在碑帖中,早经熟悉。张迁碑的主要内容就源于本列传。张释之以辩才起家,耿直,敢言善辩,文帝重臣,景帝登级,失宠辞官。
抄《左传》之“四年经传”,再次,温读石碏大义灭亲故事。
读《储安平与“观察”》
12.2 周四
一早写
教师工作坊信息简报编发要求:
1.简报要“图文分开”,不要“图文并茂”。可能是分工不同,你们的毎期简报有不同人写,坊主如果不注意,简报格式就五花八门了。另外,大家经过“学习”后,加边框,加导语,加数学,加底色等美化手段多起来,这没有必要,浪费时间。
2.坚持用最简单的标题,最洁练的500字写活动简报。我们要把写简报做为写作训练作业对待。500字以内的新闻稿突出特点“多叙述,精点评”,这样既能把事情说完整,提炼:活动的价值。又逼着我们用专业术语写文章。许多工作坊文稿是“边叙述,迈评论”。这样造成信息杂乱,文脉不通,篇幅太长。无法提升写作者的概括提炼能力。
3.文字重在写作训练,附件重在档案显现。图片可以稍多几张,与文字的信息顺序大体照应,稍加一句话说明。这种“上文下图”的编排,既相互独立,又能相互佐证。文图分开,减少编辑时间,减轻负担。
4.至于非信息类的文章编发,也要以文字为主,字号大一些,行距宽一些,便于阅读才便于传播。而非编辑的漂亮人们才去传播。因为信息的价值在于传播而非其他。
编发批注建议第一条,写评语:用工业的方式做教育,有量少质,会造成极大的人才浪费。用农业的方式做教育,质高少量,教育的成本极高,但成材率极高。所以,我们选择施教的方式,决定了教育的质量。
继续修改教师教育规划,两小时。
读“鲁智深大闹桃花村”。金圣叹批:鲁达凡三事,都是在妇女身上起。第一为了金老女儿,做了和尚;第二既做和尚,又为刘老女儿;第三为了林冲娘子,和尚都做不得。然又三处都是酒后,特特写豪杰亲酒远色,感慨世人不少。
去新华书店,想再买一本精装版的《金圣叹批水浒》,无货。网上购进北京联合出版社,张国光校订,三卷本水浒,77元。新华书店逐渐沦为教辅资料的中心。好书不多,股中华书局去年一版一印的《古文观止》批注版上下册,48元。
九点半左右,孩子从学校打电话。说想我们了。
12.3 周五
开会,写文件。
读抄《史记》之“石奋列传”。这是一个典型的太平官。你可以说他守礼,也可以说他无为,没抄完,抄完再写。
这几天看到一些老师发牢骚的段子。发发牢骚而已,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现在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干什么行业都不容易,如果我们跳出教育行业自谋生路,或许比现在的更辛苦。特别是在疫情之下,很多情况都与之前大为不同,甚至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教师的发展环境,我看还是把功夫练好,心态功夫,业务功夫,消解压力的功夫都需要。过多的牢骚,只会把问题扩大化,情绪化,对己对人都没有益处。
中午洗车,电饭煲预订晚饭,打理酵素,等孩子回家吃。
虽改用毛笔抄书,减轻用眼压力。但还出现眼花的前兆,时不我待。
晚上修关于阅读话题的约稿。改文章很痛苦,因为每次看自己写的文章都不满意,六七千字几乎推翻重写。人的思想真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文字真的很难一次性准确的把握它,描述它。
收书一本。
12.4 周六
改稿四小时。中午在家吃饭。
收张国光校订的《金圣叹批评水浒传》三卷本。字号比岳麓书社的稍大。找到一个好的本子读书,不是一件容易事。我们的出版很繁荣,但定位很模糊。高端书没人买,低端书没人看,这种情况需要改变。
抄读《史记》卫绾等人列传。
抄读《左传》之五年,六年经传。
与孩子讲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李小二人物从出场到退场写的极好。对东京口音人物的警惕,对夫妻两人的自我保护,对林冲的提示与宽慰,既有知恩图报的人之大德,又有小店主自私的本能。水浒中的小人物都很精致,有人间烟火气。
晚继续修改稿件至凌晨。
12.5 周日
早起,第四遍修改文稿。关于读书的问题回答起来很复杂。它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文化现象与社会个体的体验经历。具有极大的弹性。很难说清楚,写明白。如果写,也只能以自己的经历去讲述,以举例说明,且未必有理想的效果。
读1957年9月某地讲师的学习参考资料,资料有几部分,一是当年春天各报纸上的信息。二是一些专家撰写的批评文章。三是与之通关人员的批评文字。这种史材读起来真是刀光剑影,杀气腾腾。
下午交稿。
静读“林冲风雪山神庙”。林冲避寒入庙,九个层次写出他安心度日,静等天明,半掩棉被,吃冷酒。谁知难从天而降,可怜天下英雄。他们不惹事,但避不过劫难。他们不防人,但逃不过小人。于是痛杀三贼,再复写穿衣,戴帽,提枪,关门五个层次,从容不迫,丝毫不乱,心静如潭。一正一反之间,林教头已死,林首领出世。
送孩子上学,手提臂挽六七样东西,计划好的小猪舍去不带。
后一篇:好听,好看,河南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