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37号:读红楼 赏经典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

(2013-11-14 10:02:08)
标签:

教育

分类: 红楼一梦

读红楼 赏经典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

 

本回概述:刘姥姥在贾府小住两日,今天要打道回府了。说打道回府一点也不夸张,她来的时候背了两口袋瓜果蔬菜,走的时候有两个小厮赶着大车送回去,确有回府的气势。刘姥姥回去了,但刘姥姥对贾府,特别是对大观园姐妹们的影响却深远,惜春正为贾母布置的作业发愁,幸好有薛宝钗出谋划策,帮其度过难关。

本回看点:

1、巧儿的“嫁妆”

2、教人者,需正己

巧儿的“嫁妆”

刘姥姥要回去了,先来王熙凤这里告别。虽然一如既往地好话连篇但还是得了王熙凤的一顿嗔怪——“都是为你,老太太也被风吹病了,睡着说不好过,我们大姐儿也着了凉,在那里发热呢。”说实话,这些事情与刘姥姥却没有多大关系,但是被凤姐儿给按上了,就没有办法,只能应承下来。当然,刘姥姥也有办法,她认为大姐的生病与自己无关,肯定是“小姐儿只怕不大进园子,生地方儿,小人儿家原不该去。比不得我们的孩子,会走了,那个坟圈子里不跑去。一则风扑了也是有的,二则只怕他身上干净,眼睛又净,或是遇见什么神了。依我说,给他瞧瞧祟书本子,仔细撞客着了。”此言一出,自己立刻被动变主动,随后还帮助她们主仆二人指点迷津,又得了一通表扬,最后,还赢得了给大姐取名“巧姐”的美差。

刘姥姥二进贾府确实收获不少,从长远讲,为板儿与巧姐牵线姻缘买下了伏笔,从近的讲,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好评,赢得了人脉,还为自己挣得了不少硬通货。我们这里一一列举如下:

“刘姥姥忙赶了平儿到那边屋里,只见堆着半炕东西。平儿一一的拿与他瞧着,说道: "这是昨日你要的青纱一匹,奶奶另外送你一个实地子月白纱作里子。这是两个茧绸,作袄儿裙子都好。这包袱里是两匹绸子,年下做件衣裳穿。这是一盒子各样内造点心,也有你吃过的,也有你没吃过的,拿去摆碟子请客,比你们买的强些。这两条口袋是你昨日装瓜果子来的,如今这一个里头装了两斗御田粳米,熬粥是难得的,这一条里头是园子里果子和各样干果子。这一包是八两银子。这都是我们奶奶的。”

这是王熙凤赏的,其中青纱是贾母在林黛玉屋里提及的软烟纱,是贾府保存了几代的极品织品,当时贾母交代给刘姥姥两批的,但到王熙凤这里给打了折扣。另外就是丝绸、衣服、内造的点心、果子、御米以及八两银子。对于王熙凤的身份来讲确实不多。这也可以看出王熙凤本人对下人还是比较苛刻吝啬的。当然,八两银子也不少,相当于一个大丫头半年的工资。

比较而言,王夫人出手就阔绰多了,直接一百两。相当于刘姥姥五年的支出。当王夫人给钱的目的很明确“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很显然,王夫人给钱有一次性买断的味道。

当然,平儿也对刘姥姥做了表示“两件袄儿和两条裙子,还有四块包头,一包绒线”。东西不多,但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面对如此丰厚的礼物,曹雪芹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对刘姥姥的心情做一描述——“平儿说一样,刘姥姥就念一句佛,已经念了几千声佛了”。

用佛表示对他人的谢意,既贴切,又简约。

从王熙凤院里出来,刘姥姥又来到贾母这里拜别。刚好让她碰上王太医与贾母看病。让她观摩富贵人家如何看病也算是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课程之一吧。

身居六品的太医在贾府是不敢走甬道的,他也只能“走旁阶”。贾母毕竟上了年纪,就没有用床纱隔着身处一个手臂让太医诊脉,而是“端坐在榻上,两边四个未留头的小丫鬟都拿着蝇帚漱盂等物,又有五六个老嬷嬷雁翅摆在两旁”。贾母此时身边服饰的人很有意思,没有了王熙凤,也没有了鸳鸯,更没有了王夫人和贾府众姐妹,因为,她们都属于女眷,在外人面前是不能露面,所以只能藏在“碧纱橱后隐隐约约有许多穿红着绿戴宝簪珠的人。”

贾母的病很小,至少在太医口里是这样说的,于是王太医推出贾母房间之后说出这样一番无关大碍的话来。

“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待吃,也就罢了。”

这话说的讲究,首先给病人家属宽心,然后提出建议,最后才写个方子。并交代吃不吃都可以。这样,把吃药的选择权又还给了病人,从而与自己并无干系。而对待凤姐的巧儿也是同样法子,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太医对自己性命的保护是第一位的。

刘姥姥呆呆地观摩了半天,终于等到太医离去,众人出来,才去给贾母告别。贾母寒暄之后,派鸳鸯处理送刘姥姥的事情。于是引出贾母送刘姥姥的礼物一节:

“刘姥姥道了谢,又作辞,方同鸳鸯出来。到了下房,鸳鸯指炕上一个包袱说道:"这是老太太的几件衣服,都是往年间生日节下众人孝敬的,老太太从不穿人家做的,收着也可惜,却是一次也没穿过的。昨日叫我拿出两套儿送你带去,或是送人,或是自己家里穿罢,别见笑。这盒子里是你要的面果子。这包子里是你前儿说的药:梅花点舌丹也有,紫金锭也有,活络丹也有,催生保命丹也有,每一样是一张方子包着,总包在里头了。这是两个荷包,带着顽罢。"说着便抽系子,掏出两个笔锭如意的锞子来给他瞧,又笑道:"荷包拿去,这个留下给我罢。"刘姥姥已喜出望外,早又念了几千声佛,听鸳鸯如此说,便说道:"姑娘只管留下罢。"鸳鸯见他信以为真,仍与他装上,笑道:"哄你顽呢,我有好些呢。留着年下给小孩子们罢。"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拿了个成窑钟子来递与刘姥姥, "这是宝二爷给你的。"刘姥姥道:"这是那里说起。我那一世修了来的,今儿这样。"说着便接了过来。鸳鸯道:"前儿我叫你洗澡,换的衣裳是我的,你不弃嫌,我还有几件,也送你罢。"刘姥姥又忙道谢。鸳鸯果然又拿出两件来与他包好。”

贾母送刘姥姥的东西比较实惠。有老人穿戴的衣服。有老人使用的名贵药材,这些都是老人很需要的,特别是药材,这不是有银子就能买得到的,当然还有另个如意锞子,虽不知是什么材质组成的,我们暂且看做金锞子。因为从贾母这里拿出的东西不会太差。随后,宝玉替刘姥姥从妙玉那里讨来的成窑钟子也被鸳鸯拿给了她。这是一件稀世珍宝。在清代,能出现明朝时期的官窑极品,这在富贵人家都极为汉奸,如果出现在农村,刘姥姥家里,可以而知会出现什么的结局。可见宝玉是做个好事,但很多时候,好心做的好事未必都成好事,相反,很多却成了坏事。鸳鸯也做了个顺水人情,把刘姥姥穿过的自己的衣服也一并送她。最后,鸳鸯让“角门上命小厮们帮着搬了出去,直送刘姥姥上车去了”。

至此,刘姥姥从王熙凤和贾母那里讨得了两车的礼物,美滋滋的出城回家了。

从这场戏中,不难看出,贾府上下对刘姥姥确实关爱有加。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刘姥姥从贾府拉走的东西,也可以理解为贾府为巧儿提前预支的陪嫁。毕竟,当刘姥姥第三次来到贾府的时候早已物是人非了。那个时候,就是选得一两银子,也难于登天了。

回顾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其实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让读者更加细致地了解贾府的富足,让贾母对大观园主要人物的点评显露出来,以期达到以旁观者的视角全景式观察大观园的人和事。

教人者,需正己

刘姥姥带着板儿,压着车子,乐悠悠地出城了。但在大观园里她留下的影响却远未平息。

先是薛宝钗把林黛玉叫到自己的屋里进行审问。宝钗对黛玉的审问很蹊跷,就连黛玉自己都没有搞清楚是何原因。弄了半天才知道,原是昨天鸳鸯在行牌令的时候黛玉随口说了几句《牡丹亭》、《西厢记》里的对话。真是说者无心,听着有意。在众人逗乐刘姥姥的时候黛玉的随口一说,却被时刻留意黛玉的宝钗听到,并且第一时间判断出黛玉对这两本“淫书”烂熟于心。于是,在宴会结束的第二天,她要亲自教训一下林黛玉。

显然,宝钗抓住了黛玉的把柄。但慌神的黛玉却没有想到宝钗怎么会知道这些“淫书”词语呢?如果她知道,显然她也烂熟于心才是。工于心计的宝钗还未等黛玉提出这个质疑,便编出一套话来为自己获取这些信息辩护——“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

宝钗对自己熟读“西厢”、“牡丹”之类的书籍解释的很圆通。首先自己是无意中读的与黛玉的有意读不同。其次是小时候的读的与黛玉现在读也不同。这样一来,就把自己说的一清二楚了。黛玉也只能心服口服,自然顺成下来了。之后,宝钗又说了一通对读书的看法,如“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很明显,宝钗一直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思想,就连“作诗写作”都不应是女儿的分内之事。而对于男人来讲,读书则是第一要务,但也有注意读书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读书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一个途径,但不能通过读书弄坏了自己的性情,这是“书误了他”。这种观点拿到现在仍有启示。这与其说是宝钗对黛玉的教育,还不如说是曹雪芹对今后读书人的寄托。

两人的对话因一个小丫鬟的到来就此打住。丫鬟请他们来的目的是去李纨那里帮助惜春解决贾母布置的家庭作业——给刘姥姥画一幅大观园的工笔画。

宝钗当仁不让地成了最具指导力的领导,刚放下黛玉的不学无术,便拾起工笔画师的教鞭,不仅帮惜春列出需购置的画工原料,而且还提出具体的,极具建设性的绘画方案,确实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这里一直在讽刺挖苦刘姥姥是母蝗虫的林黛玉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宝钗连写字作诗都要反对,认为的女儿分为之事,那熟知画工,通晓画技是否也应该被批为不守规矩呢?

可惜,黛玉正忙于取笑刘姥姥,忙于与宝玉暗底收发信号,那里还顾忌宝钗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诲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