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今天有两篇
基本药物制度出台时(2009-08-18 20:43:59)
预约出路在于管理
最近,预约挂号成为人们议论最多的医改话题之一。昨天的央视新闻频道也专题专访。从记者的访谈中深知一个本来很简单、很容易被接受的就诊模式居然引起如此大的浪潮,到底推行预约诊疗是否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我先从一位哈佛同学给我的留言说起。
医生哥,你当厅长很多年了,没试过预约吧?北京很多医院早实行电话预约了,可是很难打电话,比如我产检预约人民医院,要提前4天,而且开始预约的时间是半夜12点,12点10分打电话过去肯定没号了。
哎,想当初我挺着个大肚子,要眼睁睁的看着表,一到半夜11点59就开始拨电话,但从来都约到6号以后的,产生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我手慢,二是前几号不是预约了是预留了,但碍于面子,好歹和卫生部的同志比较熟,不好意思戳破。
还有我那60多岁的老妈,可以称为高知,听说要预约,一个劲的要求我和卫生部的反映,别折腾了,原因如下:
一是她老人家起得早,我们离医院也近,她早上7点到医院排队,就能挂到一般的专家号,当然要是特别大牌的,还得我找医院的人(惭愧)。
二是她对我怀孕期间半夜电话预约颇有不满,说老人要半夜还看表不睡觉,非得住院。
三是她认为是不是连普通号都要预约了,那拿个药也要预约,成本太高,太麻烦。仔细想一下也是,如果提前几天预约,象我们时间身不由己,抽空上医院看病的,不是又要走后门?除非提前一天还有可能保证预约的公平。
四是我妈妈以自己为例,一个退了休的大学教授,电话预约还好,如果要通过网上预约,对于她来说是在是困难,她也就看看新闻,网上预约要输入字,等她戴着老花镜慢慢的操作完了,号早被手快的抢走了,最后还得我找医院的人(再鄙视一下自己)
医生哥,要不你哪天试试打一下医院的预约电话,你要能在最早的时间抢到1号,我就不把你哈佛的视频放在网上,哈哈;)拜拜,波子哥
我对着这位很无奈的同学说:同学呀,投诉来了?还是亲身经历了“痛苦”!你所说的不是预约的错,而是预约管理的完善所致。
这位同学见我这一说,更来劲了:
可是我真的不觉得预约就是好,黄牛一样杜绝不了,院内挂号的也是,真的能拿出来预约的有多少个号呢?医生反而看的病人少了,但并不代表质量就提高,问诊就耐心,问诊时间也长了。还有有的时候真是不知道要看哪个科?
比如说我约了十点第5号,但是我十点去,第10号都看上了,因为先来先得,中间夹人情塞,谁能制止呢?医院本身?不会,都是医生的个体行为。
所以我认为预约是看的花,操作还是靠医生的良心,因为他不会说第5号病人10点来,前面因为习惯,快速问诊打发了事后,我干等5号呀。
医生哥,你身体好,不看病,不知道跑冤枉路是什么滋味,分诊台赐你什么滋味,医生两句话打发了又是什么滋味,我也体验过。当然我也体会过医院人领着加塞的优势,不过心里不太好意思,但医生的问诊态度确实好多了。哎,预约,我不指望!
以上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其实在我的《医院前线服务》预约管理里有详尽的描述。比如讲到预约的技术设计的时候有一个指导思想:技术要求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以就诊者为中心的原则基础上,把就诊者满意的服务理念与“医院可持续性发展最大化”的经营思想结合起来;技术上应用最先进的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在物流、人流、信息流的整合上,全面提高预约服务绩效。虽然这是将近10年前的理念,但是现在读起来依然很新颖。(《医院前线服务》第三章5 预约服务的技术要求)
预约挂号的推出是针对大医院存在挂号难问题,开展门诊预约诊疗服务,科学分流病人,不仅可以改善医生的执业环境,有效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也能让患者看病不再操心,免受挂号难之苦,病人在候诊等待的煎熬中,也是化解怨气的有效办法。《医院前线服务》第三章2 预约的意义和任务
说到预约,又说到国外了,希望大家不要反感。大凡美国,没有预约就没有服务,这话不仅仅是医疗服务行业,而是这整个美国的各行各业。以美国最大的医院麻省总医院来讲。门诊量一年160万人次,诊疗量也不小,当然没有我们国家的一些大医院多。他们预约绝对权威性是非常强的,民众也是非常明白这是为病人着想的!病人只需按照预约好的时间去看医生就行,医院里的人流量不会太大。民众接受这种公平而节省时间的就诊方式。由于时间得以充分的安排,民众的就诊权益得到充分体现,诊疗质量也提高了。也许大家认为西方文化部适应中国文化。那我再举一个例子,世界门诊量最大在医院台湾长庚医院,日门诊量高达12000人。我好多年前去过,我的预约理念也是从哪里得到启发和提高的。长庚医院的管理堪称有素,通过推行预约诊疗服务,长庚医院的病人得到科学分流,医院秩序井然。在他们诊室门口挂着预约单,病人的名字一个个清楚地排列在上面,如果谁“违规”一目了然。如果你是没有预约的病人也可以排队,但是是排在预约病人之后。这就是中西文化结合,为什么不可以预约呢?香港,新加坡也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呀?难道是制度的差异?如果是制度的差异,而且预约又是如此基于患者的文化,为什么我们不去改变这种制度呢?
推行预约诊疗的好处我不再累赘了,关于以上哈佛同学提到的问题,和在央视采访中被访者诸多的顾虑,完全是技术问题和医院的管理问题,还有就是人们看病的习惯问题。在《医院前线服务》第三章4 预约的程序中公益金共有比较详述地描述这些技术的问题。
我说过,习惯势力的破坏性和阻力是很大!任何的改革都是非常艰难的!甚至付出的代价是很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