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即刻出席香港2006年医院管理局研讨大会。这个大会是我第一次参加,据说每年都有,而且每年的主题很突出,广东的代表每年都被邀请参加,今年的主题是:“政策与实践”。也许是这个题目邀请与会者扩大到内地的一些省份,卫生部李熙副部长也出席并讲了话。本次会议逾2700人,听者超历史记录。
香港的医疗可能是全世界最好的,基本沿用英国的体制,全民医疗。政府医疗开支占香港2.7%GDP,提供94%的住院医疗服务;香港政府每年注资300亿港元,占公共开支14%-15%,私人医疗开支占香港2.5%GDP,提供少于6%的住院医疗服务。
香港现行累进制,即能者多付,700万人中只有约1/9的人需要交税,税基狭窄,若政府收入较少,支出亦需要减少。
医疗科技日新月异,新的药物和治疗模式非常昂贵,对政府医疗造成庞大的压力。
65岁及以上长者患慢性疾病的机会率比20岁的人士高5倍,香港人口不断老化,加重医疗系统的负担。
以上客观存在的事实带来了:公私医疗服务失衡,公立医院体系不胜负荷,影响服务(如病人轮候时间越来越长)困扰着香港政府,他们也提出医疗改革。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医疗融资”。什么叫“医疗融资”呢?他们认为:这是收集大家的资金(如税收、保险等),以最具效益的方法,为所有人提供最高质素及最多的医疗服务。为了推行这项改革,香港政府组织了“透析‘医疗融资’讲座”,邀请社会150位来自不同组织的患者参加,提出 “我们愿意分担多少?”“有经济能力者是否应该负担合理的医疗费用?”“如何妥善计划我们的老年?”“我们的下一代可以如何承担医疗开支?”等话题让大家思考。
从香港的医疗问题引起的医疗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以最具效益的方法,为所有人提供最高质素及最多的医疗服务”,就解决日益庞大的政府医疗开支。香港政府最近几年每年都超出300亿的开支用在医疗问题上(卫生防疫不在计算内),解决,医疗服务依然没有满足700万人,政府也感到入不敷出!他们改革的思维方向不是减少政府投入(其实每年都在增长,英国亦然),而是想方设法地提高服务素质和更多的医疗服务。
虽然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方法,目前也学不到,有些也不能去学,但是别人的改革思路和工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总不可以一发现医疗改革问题就在医院的经营上找原因、在医生身上找问题,而应该在整个社会政策和国策上找根源,从医疗服务的产品属性去制定我们的政策。我经常提倡我们的管理者,当我们发现医疗事故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责备医生或护士,应该先检查我们的工作系统有没有问题,有没有存在缺陷,出现问题后又如何制定防止错误再发生的措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