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流程改造与医院服务
医院与商业连锁店不同,不是挂一个牌子,统一一个CI标准和经营模式就可以产生规模效益的。医学仍然是经验科学,一个医学专家的培养要经过十几二十年才能成长;同样的,一个医院的品牌是在漫长岁月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的,有一种文化在维系着。有人说,专家的出名是因为他在这个有名气的医院,一旦他离开了这个医院,他的名气就销声匿迹了,这说法可能绝对了点的,但是对于需要团队合作的组织(或技术专业),就像一个乐队一样,没有指挥的协调根本奏不出杰出的篇章。纵使有知名医院的牌子而没有足够的专家,你的连锁医院也不能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现在,全球的医院开始重视服务与经营的关系。美国的医疗体制经过多年的探讨和实践仍在继续寻求变革。香港的医疗体制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但也面临支出过大的压力;美国医疗保健的开支占GDP14%以上,但浪费非常严重;新加坡医疗体制贯彻的是“低质量”的原则。今天的中国医疗市场正处于一个全面改革的时期。既然是市场就存在着经营的问题,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了经营的成本和利润。
有人认为搞优质服务必须要增加成本,这是一个片面的观点。提高服务质量,投入是需要的,但不是绝对的纯成本投入,只要树立医院服务的商品观念,进而树立市场观念,形成正确的服务理念,同样也可以创造利润的。
目前,我国的医院在这个方面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大概要数流程改造了。流程的标准化直接影响着经营的质量。比如说,就诊者早上7点就来到医院挂号,在候诊区候诊,结果等了两个小时才能进入诊室。如果是需要手术的再等两个小时也未必能把手术做完,而实际上大多是预约到下一次来。如果此时到了午饭时分,手术室内就挤满等候手术的人,由于就诊者们对医院的“常规”了如指掌,认为医生绝对不会守时,他们就会理所当然地迟到。而医生对此早有准备,他们总比规定的手术时间来得要迟,为的是挤出时间,处理其他事情。这种效率低下的情况每每发生在医院,实在不可理喻。其实这就是物流管理上的不合时宜。虽然医院与其他服务行业相比有它的特殊性,但是,可以说医院对采用现代化物流技术根本没有感到丝毫竞争压力,没有真正发现它是经营中存在的缺陷。类似的流程和物流问题在医院的各个部门普遍存在。
医院应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和医疗改革面临的问题?答案是:注意医院的经营和物流。不管喜欢不喜欢,医院的收益如同商品销售的收益,也会随着经营业绩的好坏而起伏。存货和流通、排队理论、准时过程,所有这些与工厂有关的理念正是现代医院所急需的。大家可以注意到现在的零售业、银行业、快餐业、电信业等服务行业正在通过改造他们的服务流程,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从而提高产品在社会的占有额。现在该是医院考虑经营理念改变的时候了。如果医院采用其他服务行业的经营理念,回报将是巨大的。医院很快就可以消除令人烦恼的等待时间,减少医患矛盾,增加医院的收入。服务的就诊者数量可以大幅度增加。这种收益通过实施简单的首尾相连的诊疗过程改善方案就能获得,福特和通用两个大型制造业在80年代初期就使用过这个工具取得很大效益。
在讨论医院的流程改造时,我们都会遇到“首尾相连”(End-to-end process)的问题。首尾相连是指在医院的所有重要过程中应用的流程改进概念。在医院里可以发现许多流程,这些所谓的流程是指在向客户(内部或外部)提供某种特定服务的一系列步骤或活动。当你选择一个过程时,首先确定其流程图。然后对每一步骤进行分析,确定其是否为就诊者或员工增加价值,或根本没为任何人增加价值。然后制定改造策略,废除旧流程中那些未能增加价值的步骤,同时尽量利用那些增加价值的步骤。还要找出流程的结束点,制定方法消除任何的延误。
在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体制下,随着医疗改革措施的逐步完善,在大多数情况下,就诊人数的增加足以弥补医院因医疗改革带来的冲击,保证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不需要化钱建大楼、买设备或者招收员工。因为医院目前的潜力很大,如果经过认真的流程改造,一切都是通过更加有效地调配流动资产产生的,除非是过于陈旧的医院需要建设,过于落后的设备需要增添。
医院的瓶颈问题如许多产业的发展显示的那样,所有形式的首尾相连的过程——无论是就诊者进出医院还是参观者进出公园——同它们最薄弱的环节没有什么差别。例如,如果复苏室的护士人数太少,就诊者就会阻塞在手术室内等着出去,而这个问题接下去又会影响手术室护士为下一位就诊者做手术准备,这样就会延迟下一个手术的进程,带来的诸多问题就接连发生。因此,手术室护士长的首要任务在于找出潜在的瓶颈地带——也就是在系统中那些需求超过处理能力的地方——然后通过平衡整个诊疗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尽可能地理顺需求,在高峰时期调剂手术能力等方法来减少瓶颈阻塞。要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要根据不同科疾病的就诊者,首先应找出一般就诊者就诊的主要步骤。例如,一个外科住院就诊者可能要经历四至五个阶段:安排手术时间和办理入院手续、手术前的治疗、进行手术、在复苏室进行恢复,或者在普通病房住上几个晚上。对于每一个阶段,管理人员都必须针对不同的服务需求、系统是否能够提供这些服务、以及与两者相关的各种变化、当时每个病区的就诊者数量等进行分析。为了弄清楚一个阶段的处理能力,你必须知道完成这个阶段需要多少时间,而这个因素也是因病例不同而不同。
总的说来,需求(入院率)和能力(诊疗过程的某一阶段服务空位的数量)是由几个参数构成的,这几个参数包括就诊者的数量、类型、入院率、以及床位、各科现有护士和医生人数等。从这些基本概念出发,你可以预测每天最大的就诊者流量,并且发现各种情况下的这些问题肯定不是几个玩忽职守的员工引起的,也不是因为哪个科室效率低下造成的。事实上,造成医院中这些瓶颈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享有半自主权的科室一味坚持提高它们自己的处理能力(每小时的就诊数或者检查数),而没有考虑到它们的行为会对相关科室工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为了确保整体的可预测性,最好牺牲局部速度。在国外有的医院是通过一些高年资护士长在科室之间开展一定数量的非正式物流交流,他们每个人都负责医院的几个部门。这些护士就像巡警一样,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瓶颈,并且组织调配资源来理顺就诊者流量,这些护士长们并不直接护理就诊者。事实表明没有这些护士之后,一个本来就协调不善的系统会变得更加糟糕。
(原著有一个关于如何解决门诊室“三长两短”流程图,这里不能粘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