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学历背景我就是敢尊重
近日为公司的对外沟通项目招聘一位实习生,感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陈教授介绍一位优秀的研究生来应聘。从我的信心来讲,招聘面试可以免了,因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历背景,就是一个硬指标,我信得过;何况陈老师能开金口推荐,更没得说了。
可是人事部门的规定也要尊重,所以我循例设计了一套面试题,让这位实习研究生当场发挥一下。果不其然,人英语流利,言谈大度,专业知识到位,非常符合公司项目的要求。作为复旦校友,我面对人事部的同事,颇感脸上有光。
没劲的事后来来了,人事部等那研究生离开后,又塞给我一份简历,说这个候选人你也看看,比较一下。我拿起一看,气就不打一处来,一个某地专科院校的经济类专科生,没有任何新闻或大众传播的学历背景。比较什么比较?复旦学生知道你这么比较,恐怕会很有受侮辱的感觉。
那专科生来了,英语背了三句半,就背不下去了;问她为何来应聘这个跟她专业不同的职位,她倒老实不客气地说:“我主要为了到大城市来锻炼锻炼,不在乎干啥。”我心里笑了:你不在乎干啥,我可在乎。看来不但是她,连带人事部的人,潜意识里都把企业沟通看成没专业要求的大路活,怎么没把谁家的大姑小姨子推荐来?
回家心里闷,点上波利瓦尔小皇冠雪茄,不由得不想起人事部最近给我这个沟通总监发的培训要求,培训项目是“管理基础”。我去问了都培训些什么,回答是一般基础。我只好老老实实问人事部:我在法国的MBA学历算不算学历,如果算,还培训这个?为了说明这个学历的含金量,特地打印2006,2007连续两年FT的全球商校排名表给人事部看,两年母校都是欧洲排名第一。(自认倒霉,读的不是是个人都知道的美国学校,例如哈佛或耶鲁)。人事部的女孩子特逗,说:“我们不懂法语,对不起,不知道这些。”我看看她的领导、人事部总监女士桌上摆着的中欧EMBA招生广告,只好苦笑一声。(这个时代,有多少人不是打小算盘走捷径而去老老实实苦学呢?)
其实大家并非为了读名校而苦读,当年我们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追寻最好的教育机会。每个名校生,都在最好的青春时光,比大多数同龄人放弃了更多的娱乐和享受,把自己局限在学业里。一个名校的文凭,证明我们受过更严格的训练,有潜力把同样的工作做得更好。现在社会往往走到另一个极端,偷梁换柱地拿一些“游学生”当“留学生”说事,拿“高分低能”现象指代所有的高学历人士。这是没受良好教育阶层的混世界伎俩。可惜的是,部分名校生多年的学术背景就被混淆成“不可比因素”了。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社会不公,我看法国的教育体制就不会有这样的弊端。
推己及人,我很体恤如今就业很不容易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尤其是名牌大学的小师弟小师妹们,他们(她们)明明是精品,却被很多粗品人士品头论足,还得不到公平待遇。让没有学历或没有高学历的人来品判有高学历或名校学历的人才,天知道这其中有多少心理学上的报复和嫉妒行为?
作为已经是学长和在企业占有一席之地的我,唯一可以表明心迹的就是:我就是要尽量尊重应聘人的学历背景(当然他们需要证明自己相称的能力),在公平的前提下,竭力捍卫我们共同的“尊重知识”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