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段时间,各地大蒜、绿豆身价暴增。有传言说大量热钱转战农产品市场,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却认为,杂粮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天气影响,没有证据证明游资大量进入农副产品市场。(见5月23日新华网)
专家是干什么的?国外咱们不知道,国内的专家是在关键时刻用来“辟谣”的。在国内通胀压力巨大的关口,总经济师对大蒜、绿豆等农副产品价格飙升的“辟谣”,可谓非常及时、必要。不过,鉴于专家的诚信度,辟谣往往效果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
大概为了照顾公众的理解力,统计局总经济师一反常态,没有用大量的数据对大蒜、绿豆的价格暴涨的现象进行解释。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公众的真切感受与总经济师的说法大相径庭,因此非热钱炒作所至这个结论难有说服力。究竟大蒜、绿豆价格暴增是“天气”还是 “人气”——热钱炒作所至,是有迹可寻的。一是纵向比较,这两种家产品身价连翻数番,这种现象是不是正常?天气原因并非今年才有,为什么过往没有出现这种离奇现象?二是横向比较,如果真是天气异常,应该是全局性的,为什么偏偏是大蒜与绿豆“减产”,而黄豆、黑豆等供应充足,价格波澜不惊?
市场供求矛盾与炒作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价格与时间曲线的斜率,通俗地说,如果是供不应求引起的产品价格变化,是一种相对比较缓慢的过程,价格时间曲线的坡度比较小,斜率较小;而炒作引起的价格变化,速度非常快,一天一价,甚至一天数价,价格时间曲线坡度大,陡度高。只要看看近期大蒜、绿豆价格变化曲线,自然可以窥探到蛛丝马迹。
如果再放大此番大蒜、绿豆价格暴增的经济大环境,眉目将会更清晰。自从楼市新政出台之后,大量热钱将会从楼市中抽出,加上通胀预期上升,部分沉淀银行的资金搬家,由此提升了流动性过剩的风险。在其他行业难以一时吸纳这些流动性的关头,集中炒作、寻求资本利润的行为难以避免。房子不能炒,就炒其他的,若干年前的兰花、数年前的普洱茶,不曾是炒家的宠儿吗?今天中招的是大蒜、绿豆,成为“替代品”、“牺牲品”。
在控制楼市投机性需求之余,政府还必须正视流动性过剩这个问题,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战略性行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环境友好技术,也包括消费和服务行业,安全软着陆,从而避免流动性风险,给市场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大蒜、绿豆是老百姓必需品,成为炒家的客金融产品是不可接受的。对此,需要的是防范,而不是“无证据证明”式的“辟谣”。
相关新闻链接:http://www.sx.xinhuanet.com/rdsp/2010-05/23/content_19859192.ht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