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与体面焉能指望“心理疏导”?
(2010-05-30 17:04:25)
标签:
杂谈 |
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使广大职工有尊严地生活,实现体面劳动。(见5月30日新华网)
全国总工会这番官话,显然是对深圳“十二跳”事件的正面回应,鞭子打到职工屁股,对资方没有任何谴责之词,让人纠结。
深圳从“一跳”到“十二跳”,事件如此严重,举国哗然,甚至震惊政府高层,作为最主高级别的工人维权组织——全国总工会,直至“十二跳”都没有屈尊到深圳现场,了解情况,与资方沟通,为职工维权,甚至对跳楼现象连一句关切之辞都没有。今天突然发声,仍然像家长对待闹事的孩子一样,不问青红皂白,先打骂自己的孩子,如何教人信服?!
毋庸讳言,遭遇小小挫折便选择轻生的职工,肯定是心理出了问题,或是心理承受能力差,或是受到不良的心理暗示,否则就难以解释受到同等待遇的其他职工没有出现跳楼这种极端情况,问题是像全国总工会所言,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就可以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实现体面劳动”吗?
咱们不用宏大叙事,就拿目前正在酵发的珠三角某汽车配件厂事件当作“麻雀”剖析,看看对职工“心理疏导”的价值有多大。据5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披露,一位该厂I级职工的月工资(包括基本工资+职能工资+全勤补贴+住房补贴等)只有1510元,扣除养老保障、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到手的工资为1211元;若每月除去房租、吃饭、电话费等,每月仅剩450元左右。而该厂中日职工工资相差高达50倍,月薪达5万人民币。试问全总官员,如果你每月净收入只不足500元,在不提高你的经济收入和待遇的前提下,只对你加强“心理疏导”,你会变得有尊严、体面吗?你会心安理得替老板卖命吗?我想,除非某人被“疏导”到唾面自干的地步,否则都难免会心理失衡。
如果不是被迫到墙角,在没有工会组织,甚至没有明确牵头者的情况下,处于原子化的普通职工是不可能如此团结一致的,用脚投票反对低工资的。作为职工的“娘家”,全国总工会应该了解基层职工的困境,多从职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角度分析层出不穷的同类事件,总结原因,切实维持职工权益,用实实在在的经济与政治待遇保障职工的尊严与体面,而不是高高在上,说胡话,放空炮。
层出不穷的职工自发维权甚至以命抗争的事件,彰显长期靠低工资作为发展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昭示着靠人海战术的粗放型经济走到了三岔路口,何去何从亟需政府作出痛苦的抉择,且事不宜迟。否则,跳楼、罢工都会有强烈的示范效应。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0/0530/02/67T9G2AA000112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