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我们忘掉诺贝尔这家伙吧!

(2009-10-07 15:04:24)
标签:

杂谈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6日揭晓,由华人科学家高锟、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三人分享。高锟被誉为“光纤之父”,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0月7日新华网)

 

高锟获奖,让国人百感交集。其情形就像亲朋好友中了巨额福利彩票,自己沾了一些光,但却没得到丁点儿的好处。从痛苦指数上说,华裔科学家一再获得“诺奖”,而本土科学家却颗粒无收,一再被“诺奖”调戏,让国人倍受煎熬,焦灼难耐。

 

高锟获奖,情形尤甚,弄得我们心痒痒的——不仅因为他是华裔科学家,而且还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比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键等更近一层。同宗同种,在国外搞研究的华裔科学家可以摘得“诺奖”,而国内科学家则连个泡也没冒,人们难免要发“橘枳”之问。

 

对此,有种种说法。有人提到投入,并举例说:美国有世界最好的研究设施,有充足的财政支持独立研究,科研人员有高于欧洲同行的薪水……云云。以钱说事,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但难以解释经济学奖、文学奖这些与投入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领域;有人甚至埋怨中国哲学,如杨振宁向《易经》“开火”。“哲学局限论”同样遇到困难,同受东方哲学影响的亚洲科学家为何能获得“诺奖”(如日本)?

 

在中国成为经济大国的今天,把本土科学家无缘“诺奖”全部原因归咎经济投入是不公允的。在诸多影响我们得奖的原因中,或许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眼光投向科研体制。一些搞理论的科学家,并不需要太多的金钱投入,但需要大量的时间,像200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三位美国科学家、像今年的高锟。高锟在1966年,发表了光钎的基础理论,经过40多年的实践、应用与贡献的多重验证,才摘得“诺奖”桂冠。而国内科学界做得到吗?

 

急功近利,是中国科研最大的弊端。它是扼杀创新、制造学术泡沫的一大祸害。每个研究人员一年必须完成多少篇文章,发表在哪类刊物,都有很机械的指标。科研人员整天为发表文章这种“科研人头税”而着急。无可奈何之下,铤而走险的人也就多了,剽窃、抄袭现象此起彼伏,蔚为壮观。一项统计显示,我国的科研论文数已居世界第五,但是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泡沫化”由此窥斑见豹。

 

把科研当作种庄稼,播下种子,三五个月就要见到果实,用这种态度做学术,想出大成果,岂非缘木求鱼?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让我们暂时忘记“诺奖”,反思、检讨、理顺科研体制,给科研人员创造一个有利于出成果的环境(硬环境、软环境),或许若干年之后,“诺奖”会不期而至。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9/1007/00/5KVVICC2000120GU.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