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跟“官博”较真
(2009-10-06 14:38:17)
标签:
杂谈 |
从2008年7月至今,江西60多位县级官员实名开博,多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要议题。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空壳博客”没有实质内容,既不回应网友反映的问题,也没有原创博文,通篇都是会议讲稿致辞等。有的半年都没更新过一次。(见10月6日中新社)
博客,有人用谐音“薄壳”名之,用之于“官博”更为妥贴——内容单“薄”的空“壳”。如果博客也有生命,这些半年也不更新一次的“官博”无疑是“死博”、“博尸”。网友进入这种“骨灰级”博客,惟有摇头叹息,感慨万端。现实生活中,衙门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想不到“官博”也是一扇冷冰冰的“衙门”。
回头想想,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和“官博”较真。
网友们为什么对“官博”充满期待?当然不是猎奇——像徐静蕾的粉丝捧“老徐博客”那样,也非悦读,像“韩寒迷”那样欣赏博主的才情,而是希望能够下情上达,上下互动,从而解决民生问题。这是一条捷径(如果真能触动“上面”,官员“拍案而起”的话),有时效率奇高,但终究是旁门左道,并非正途。
这个判断涵括两重意思:一是网络毕竟是体制外的产物,像哲学上说的“外因”,其潜能再大,也必须依靠“内因”,内外呼应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体制内运作不灵、官风依然,出现信息传达、处理的阻塞,“外因”也无济于事;二是官员并没有开博的义务。既非义务,开与不开,更新与否,回不回复,办不办理,皆属个人自由,他人奈何不得。“官博”的非义务性也使得网友们的谴责缺少正义含金量。说句不中听的话:我们凭什么要求官员一定要开博客,一定要更新、回复、办理?
时下的“官博”多半是“被开博”,上面一阵风,下面倒纷纷。“运动式行政”催生的“官博”,并非出自官员意愿,始乱终弃、视为敝履也就在所难免。人家不当事,你却要较真,岂不是自寻烦恼?
公权独大,官风不改,哪怕他们上了太空,登上火星,照样摆出一副冷若冰霜的官僚面孔,不把民意、民情、民生当回事,遑论小小的博客?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舍本逐末,对“官博”耿耿于怀。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9/1006/04/5KTPDIOE000112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