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保障公平的高考加分政策应该废止
(2009-05-15 16:57:19)
标签:
杂谈 |
浙江高考航模加分制度被权势垄断,如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分别是越城区副区长、市建行行长、市财政局副局长……等等,其余6名为教师子女。(见5月15日《中国青年报》)
高考都还没有开始,一些人的孩子已拿到20分,等于普通人家的孩子还没起跑,权贵家庭的孩子已站在20米开外,叫人怎么“追”呢?加20分是个什么概念?据2008年高考成绩统计,浙江省考生成绩每增加一分就可以超过200多名竞争者,如果是总成绩能加上20分的话,便可超越“千军万马”,可以说这种腐败不是“小恶”了。这个社会不公无处不在,连高考这一最后的“堡垒”也被权势攻破、沦陷,让人难以释怀,也迫使我们反思政策本身。
应该说,高考加分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目的或照顾某些群体(如少数民族学生),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或鼓励与褒奖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提倡素质教育。对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大程序正义而言,加分可以认为是一种小实质正义,是对程序正义在一定范围内的修正与补充。如果得以正确实施,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问题在于,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权贵面前,高考加分政策中的种种貌似严厉的规定,无异于“牛栏关猫”,不必花多大的功夫,就能一一破解,于是高考加分成了权贵们的集体盛宴。无论是高考移民、民族身份、运动员加分、各项竞赛等等,都被权贵肢解得七零八落,潜规则盛行。
如此一来,不但高考的实质正义无从谈起,连程序正义也被腐败掏了一块。更由于加分政策涉及到千千万万考生及其家长的切身利益,许多考生及其家长对不合理的加分政策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腐败现象非常不满,加分政策成为千夫所指,高考不公最终被放大成为社会不公,成为社会和谐又一隐患,这恐怕是政策制定者始料不及的。
理论上,加分政策可以通过听证、公开、透明加以理顺,甚至形成法规加以规范,但是理论设计再完美,也无法解决人治政治语境下的执行困境。在权贵通吃的丛林规则下,再好的政策都会慢慢地被钻成“歪策”。因此,与其成为腐败之源,不公之源,不和谐之源,不如干脆打回原形,回到原点,取消高考加分,让所有的学子以分数说话,还社会最后一块公平净土。
相关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9-05-15/0401178171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