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屋延西铜矿发现人杨俊弢
(2008-08-27 11:56:36)
标签:
矿业人物矿业开发杂谈 |
分类: 矿业人物 |
土屋延西铜矿发现人杨俊弢
来源:中国矿业网 作者:穆志莲
2007年,担任第一地质大队新疆哈密延西铜矿项目经理兼技术负责的杨俊弢, 在延东铜矿西段的侏罗系覆盖区的地质找矿过程中,发现厚度达100多米的铜 (钼)矿体,其铜资源量近20万吨,矿床规模达到了中型。这是继2000年第一地质大队发现土屋延东铜矿后,在铜矿找矿过程中的又一次突破。这一突破使新疆地矿局在东天山地区找矿有了新的延伸。该区的新一轮勘查评价工作由此被带动起来。 这一年,杨俊弢获得2007年度新疆地矿局颁发的新发现矿产地二等奖,并被评为 2004--2007年度新疆地矿局劳动模范。
1992年毕业于赣州地质学校区域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的杨俊弢,在野外地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地质找矿经验。由于杨俊弢在项目组的出色表现,2002年,他破格取得地质矿产工程师资格,2003年又被评聘为地质项目经理。2001~2002年度,他连续获得队级地质找矿三等奖。由他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的新疆哈密市土屋-延东以铜为主的资源评价项目,获得2003年度中国地调局优秀资源评价报告,其勘查成果获得2004年度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2003年的5年中,他还评价了土屋铜矿、土屋东铜矿、延东铜矿、路白山铜矿和吉源铜银矿等5个中大型铜矿产地,为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做出了贡献。
继2000年哈密土屋特大型斑岩型铜矿发现后,有关专家认为,土屋延东铜矿可能向西进一步延伸,长期在土屋铜矿地区担任技术负责人的杨俊弢已对这一地区的地质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参与土屋延东项目的工作中,不善言谈的杨俊弢已默 默积累了丰富的寻找斑岩型铜矿的经验。
2006年,在负责新疆哈密市红石岗-黑山铜多金属矿评价项目期间,杨俊弢在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量的同时,也开展了认真细致的找矿工作。这给平时爱思考的 他提供了潜心找矿、潜心研究该地区斑岩型铜矿的机会。
近年来,众多地勘单位和各类型的地勘项目在东天山地区全面展开,但是地质 找矿却未有根本性的突破。杨俊弢通过查阅有关斑岩铜矿的资料和文献,对斑岩型 铜矿的成矿环境、成矿特征、成矿模式及勘查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
通过综合研究,他认为东疆地区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地表矿几乎没有什么大的 希望,而隐伏矿床的寻找尚未开展,没有更多的方法和技术,对矿床类型的突破没 有线索。他与物探人员一起协作大胆提出了本区采用斑岩型铜矿“激电异常-铜矿体-磁异常有序分带”的找矿模式。按照这种找矿模式,项目组人员发现了延西斑岩型铜矿。
凭着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杨俊弢积极开拓找矿思路,研究找矿新方法。 2004--2005年度,在负责新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西南一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 目工作期间,杨俊弢初次提出了该区的Ag、Mn、Cu综合化探异常具有寻找银锰矿 (锰银矿)的可能性。
2005年--2006年,在负责新疆哈密市长城山-黄冈一带多金属矿预查评价期间,杨俊弢在化探异常检查评价和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东疆长城山一带以银为主的多金属综合化探异常和广泛发育的锰矿化是该区银多金属矿的主要找矿标志,同时发现并确定了赤龙峰矽卡岩型银多金属矿化点和长城山破碎带型银多 金属矿化点两处,具有进一步勘查评价的意义。 艰苦而光荣的事业
1993年,杨俊弢刚参加工作不久,在哈密市夹白山以北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八幅连测时,7辆车中只有3辆车到了工区,其他的车跑散的跑散,坏的坏了,都 在半路上停着。上来了3辆车,有七八个人,他们就搭了两顶帐篷。行李车也没到,餐车也没到,水车也没到……晚上睡觉下面垫的是帐篷,盖的也是帐篷。没有水喝,大家就拿白酒就着馕饼吃。
第二天,杨俊弢和分队的其他3个人带了七八个水壶到离工区10千米左右的物探队去找水。物探队的同志看到他们的狼狈相给他们下了一大锅面条,还帮他们把 水壶灌满带上。一直到下午,其余的车才陆陆续续上来。这一次经历让杨俊弢明白了为什么地质事业是艰苦的和充满挑战的事业。因为它不但艰苦而且充满危险。然而,他还就偏偏喜欢上了这样的挑战。
东疆戈壁哈密土屋的野外,夏季气温高达67度,一阵阵的热浪袭来,炙热无比,人在帐篷里根本没法呆。即便这样,杨俊弢所在的分队人员在他的带领下一呆就是四五个月,真是“地当床来天当被,人和衣服裹着风沙睡”。但是,就是在这样 的条件下,分队的同志没有一个叫苦的。因为土屋这块金色宝地正是他们多年来孜 孜以求为了找矿的梦想而奋斗的地方。
2007年,在杨俊弢担任哈密延西铜矿项目工作时,野外钻机多,任务排得很紧凑。杨俊弢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野外地质分队工作中,这才使项目分队所有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回昌吉基地向总工汇报工作时,他在家住了3天。因为4个月没有 回家,回到家后,孩子刚开始都不认这个做地质工作的父亲。这也使这个做地质工作的父亲多少有一些尴尬和难堪。为了让杨俊弢安心于地质找矿工作,妻子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照顾家庭和孩子,默默无闻地支持他的找矿事业。他感到欠妻子的太多了。
为了编写地质报告,他常常与项目组的人员加班到深夜三四点钟。虽然如此, 但他毫无怨言。他说,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工作着才是快乐的。说到编写报告取得的成绩时,他总是说这是全体技术人员努力的结果。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从事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及技术管理工作,累计参与及承担了多项地质勘查项目的评价工作。在担任项目负责期间,他全面负责所承担的地质勘查项目设计编写、野外施工、质量检查、报告编写等工作,提交的设计及报告均获得良级以上,其中优秀设计2份、优秀报告1份。
在新疆地质勘查的新一轮热潮中,各地勘单位和矿业集团公司将目光投向新疆地质勘查工作,可能介入的地质找矿工作区域越来越小,能够发现矿的机率也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杨俊弢认为,应把找矿目标投到外围找矿和深部找矿上,用更广阔的眼光看待找矿工作,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作为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杨俊弢不仅要做好 项目总体设计的编写,组织好野外施工,完成设计的实物工作量,而且还要参加各 种管理和技术理论学习活动,提高专业素质和技术理论水平,开拓找矿思路。
他在工作日记中写道:找矿的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专业的技术理论水平、 丰富的找矿经验、多元化的思维、坚定的信念、勤劳的态度、敏锐的感觉,不仅要善于总结分析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还要敢于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