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三板斧”,斧斧向矿房
(2008-08-31 09:28:19)
标签:
矿业开发矿产资源杂谈 |
分类: 地学人生 |
东川“三板斧”,斧斧向矿房
刘继顺
2008-08-31
1991至1993年,作为东川1:5万地质图修编的第二主力(负责人是段嘉瑞教授,第一主力),踏过了九龙至金江,小江至普渡河的主要沟坎。
2003年竞标夺得东川铜矿增储的省院省校合作项目,再度进驻东川铜矿。如果说第一次是解决找矿的战略问题的话,那么此次主要针对找矿的战术问题。
自2005年9月起,面向未知领域,寻找新矿带,向滥泥坪、因民和汤丹3个矿山先后砍下“三板斧”,至今提交了9份咨询报告:
1)滥泥坪铜矿找矿方向与探索工程设计建议,(2005年9月22日);
2)关于滥泥坪铜矿深部风险地质找(探)矿项目实施工作的建议,2005年11月25日;
3)关于因民铜矿深部风险地质找(探)矿项目实施工作的建议,2006年11月20日;
4)破解成矿信息,滥泥坪铜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11月21日;
5)关于因民矿区找矿突破的若干问题,2007年7月28日;
6)落因背斜东翼找矿工程设计,2007年9月9日;
7)关于“落因背斜”东翼找矿问题,2008-7-11;
8)金沙矿业公司老区关键找矿问题,2008-7-12;
9)汤丹铜矿山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2008-08-15。
第一板斧:滥泥坪矿山
2003年,在东川矿务局破产的废墟上组建起来的金沙公司,百废待兴。虽然他们想多做些找矿研究工作,可当时要花钱的地方太多。因此实际操作起来,他们只是想要我们做做花瓶,配合他们应付项目的检查。
后来金沙公司在滥泥坪实施了两个探索孔,见矿效果不佳。此时他们急请我们现场诊断。我们在查阅资料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修正了滥泥坪矿区的基底构造图,准确地厘定了倒转背斜的轴部位置,突破了“黑云母岩”禁区,提出了寻找稀矿山式铁铜矿和灯影组盖层下因民组中的铁铜矿和落雪组中的层状铜矿,圈出了新矿带范围,设计了6条坑道和4个钻孔,这也促成了后来滥泥坪深部风险探矿项目的实施。至今凡在我们圈定的矿化范围内实施的钻探工程,均见矿良好,将矿带西延近2000米,铜资源量达大型,铁资源量达中小型,找矿已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板斧:因民矿山
鉴于东川矿区落因背斜、落因向斜和落因破碎带(有构造说,火山爆发说)三种观点,我们在分析前人的探采和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关键坑道剖面和地表地质剖面开展了专题研究,认为落因背斜可能符合客观实际,遂提出寻找落因背斜东翼及东翼矿带的设想,在原有坑道工程的基础上,设计了900米的坑探工程。经观察,这900米的坑探工程,全部在因民组内,因民组的地层由于褶皱重复故显著加厚,因而没有如设计那样穿过因民组。在重新计算校正后,提出再行施工400米坑探工程,当会发现东翼矿带。如果证实,则找矿成果将要优于滥泥坪,因为一个与原来矿带相平行的新矿带,将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三板斧:汤丹矿区
汤丹矿区给人们的印象是“厚度大品位高”,因此研究者认为汤丹矿体简单,储量大,而少有涉猎。自从大规模勘探完成后,除了生产探矿外,再无规模的探矿工程。采掘发现,2号、3号、5号矿体实为脉状矿体,并非层状,从而导致储量锐减。
本次进入,我们将以新的姿态和新的面貌来重新认识汤丹矿区,已发现一些破绽和漏洞,并举起板斧。
老实说,这一板斧劈下去,是石堡还是矿房,心里头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因为地下的未知世界确实是太复杂了。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及时修正我们的认识和理解上的错误,用心地研究与探索,回报一定会有的,因为皇天会不负苦心人的!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