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平县锯板坑钨矿发现史

(2008-07-23 07:55:00)
标签:

矿业开发

产经

刘继顺

杂谈

分类: 话说找矿

[按]此矿床的找矿突破得益于“近东西向细脉带”的发现和“五层楼”找矿模式的指导。

连平县锯板坑钨矿发现史

蒋匡仁,戴茂瑞,王文焕

广东地质,91),199483-87

 

锯板坑矿区位于连平县城北京23 km,地处九连山腹地,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矿区处于南蛉纬向构造带的东段,大东山-贵东东西向岩浆一断裂带东端南缘,与北东向九莲山复式褶戢带的复舍都位 矿体萄岩为奥陶纪浅变质碎屑岩 火成岩不发育,控制矿体垂深千米,无尖灭趋势,亦未见到花岗岩及其他酸性岩体。主要矿体为东西向石英脉带黑钨矿,次为北西和北京向薄脉组。矿床规模巨大,品位中等,以钨为主,伴生锡、铜、铅、锌 银等,是当前世界上规漠最大的石英脉带型黑钨矿床。沿矿区北西方向与江西大吉山、粤北梅子窝、石人蟑和瑶岭等钨矿组成九连山钨矿带,举世瞩目。

矿区从1918年即是一处断续开采的钨锡矿点,至1965年仍有少数民工开采 矿区的地质调查工作,始于1956-1958年,广东省地质局南岭区测队二分队进行矿点检查,认为本区为一小型钨一多金属矿点,具有一定的价值。后交439地质队(后改为惠阳地质队)二分队,由钟冀生、郭完和普查组继续工作,1959年由惠阳队提交的包括锯扳坑在内的《连平县普查检查报告》,对矿区作了详细的民窿调查,实测了l2000地质草图,展示了5-45 cm厚的东西、北西千口北东向三组含矿石英脉的分布特征,计算了钨331吨、锡400吨、铜2250吨、铅3716吨金属储量,建议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但未能实施。

1959年广东省有色勘探公司904队到过本区踏勘,怍出否定的结论。

1965年广东省地质局703地质大队根据上级指示,要迅速从粤东沿海的海陆丰地区转移到粤北山区开展以钨锡多金属矿为主的普查找矿工作。连平片普查组根据惠阳队1959年的资料及连平县上坪矿站肖站长提供的线索,由锯板坑矿区民工带路,地质人员蒋匡仁、戴茂瑞和工人宋显顺等三人于72日上了锯板坑矿区。他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在山上工作了7天,发现矿区东西向含钨、锡石英细脉带宽100-200 m,长达千余米,并就东西向细脉带的含脉率、脉幅变化、矿物组分作了统计和初步综合研究后,认为东西向细脉带向下有变好的趋势。并在山上编写了踏勘简报,认为矿区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简报地质部分由戴茂瑞执笔,下步工作意见由蒋匡仁执笔。

19657月中旬,703地质大队张景骞副大队长在连平县城主持召开了普查工作会议,听取各普查组工作汇报, 同时在会上宣读了广东省地质局调到中南地质研究所工作的王吉刚给省局李辑五和林挺两位副局长的一封信。信中简介了江西908地质队在赣南钨锡普查找矿中突破细脉带矿床类型的简况,建议广东派人去参观学习。由于703队去粤北普查刚刚开始,故省局决定由张景骞带队,各队选派1-2名技术骨干参加,去江西908队参观学习细脉带找矿经验。703队由陈君拔和梁顶云参加。他们在会上介绍到江西漂塘、荡坪、木梓园等钨矿找矿经验和体会,特别是漂塘、术梓园等细脉带型钨矿经过几上几下的反复曲折过程,终于在深部找到了大脉的成功经验,给地质人员很大的启发。

大家结合锯板坑矿区东西向含钨石英细脉带新的认识情况,一致认为应该加强锯板坑矿区的力量,尽快组织队伍上山开展工作。张景骞支持了大家的意见,决定加强力量,重上锯板坑。这次普查会议揭开了大规模上锯板坑矿区的序幕。

1965722日,703队一支由10人组成的普查队伍第二次开赴锯板坑。他们是由蒋匡仁、戴茂瑞、温雪岳、杨镇坤、邹细通五名地质人员和宋显顺等五名工人组成。锯板坑矿区地处广东连平、和平与江西省定南三县交界,四周群山环抱,山岭高耸,坡陡谷深,北面的双峰山海拔1272 m,西面的蓝屋顶1151 m,交通十分困难 从连平上坪到矿区17 km的小路,要走10多小时才能到达。由于天雨路滑,在上山途中,温雪岳失足滑下山沟,左手骨折,次日仍坚持上山。8月上旬,广东省地质局地矿处处长董兰天、地矿处主任工程师厨仁沾等到矿区了解情况,他们对东西向细脉带的地表矿化规模非常重视,在矿区进行了认真仔细的野外观察研究后,周仁沾说:“象这样的类型和规模,如果下面有矿就一定是个大矿。” 董兰天给大家鼓劲说:“你们按照布置大胆地干, 找出矿来给你们报功,找不到矿由我们负责。 因此,决定增加力量,加快地表工作,尽快修通上山的便道,为上钻创造条件。矿区地表工作全面铺开后,大批样品用专车直送队部——海丰县梅陇。经过60多天的奋斗,基本上搞清了东西向细脉带的地表规模,宽200多米,长1500多米。

但锯板坑矿区细脉带从地表规模的弄清到细脉带深部的突破找到大脉过程中,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正当锯板坑矿区东西向细脉带地表规模已经确定准备上钻时,矿区第一批近百个东西向细脉带的样品化验结果出来了。结果表明钨、锡矿够工业品位的没有几个,绝大多数甚至连边界品位都达不到。于是队上有些人便认为锯板坑矿区东西向细脉带地表矿化差,远景不大,北东、北西两组“大脉规模也有限,而且矿区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上钻条件不成熟。为此,张景骞亲自到矿区了解情况,蒋匡仁等地质人员根据第一手地质资料向他作了系统汇报:锯板坑矿区东西向细脉带从1线到6线,随着矿化带标高的逐渐降低,10 cm以上的薄脉条数逐渐增多,脉幅逐渐增大,矿化也有所增强,因此认为东西向细脉带向深部变好的趋势是比较明显的,主张上钻验证。

张副大队长认为该矿区与江西漂塘等矿区细脉带向深部延深的趋势大同小异,支持了矿区地质人员的意见,决定尽快上钻。196510月,锯板坑矿区第一个钻孔开钻了,可是一直钻进到235m还未见到矿体,只见有一些稀琉的细脉和微弱的矿化。这时队部决定全队职工下山集中到上坪队部“整训 一个月。矿区除留下个别地质人员带领民工挖槽外,其余人员集中到上坪队部参加“整训”,ZK1钻孔也只好暂停。当时,由于703地质队伍的转移急需普查基地,又由于抱有很大希望的锯板坑矿区第一个钻孔这时没有见矿,于是锯板坑细脉带到底行不行?队伍到底往哪里摆?这些关系到整个队伍去向的大问题在全队上下议论纷纷。在“整训”结束后,队伍快要上山之前,张景骞主持召开了一个大型的技术讨论会,主要讨论争议最大的锯板坑矿区问题。参加会议的除703队全体地质人员外,还有省局工作组的两位工程师。会议在两个多小时内有部分人员发言.有的倾向认为锯板坑矿区希望不大,想把重点转移到距离大队部较近的交通较方便的西华山锡矿。面对一些不同意见,蒋匡仁等地质人员发言认为东西向细脉带随着标高的降低,10cm以上的薄脉数量逐渐增多至l1条;脉幅从小于10 cm逐渐增大到35 cm,矿化也逐渐变富,因此认为此种现象是符台细脉带发育规律的,所以东西向细脉带向深部的远景是乐观的。第一个钻孔没有见矿是因为钻孔还未达到设计深度,ZK1孔应继续钻进。在队领导的支持下,ZK1孔继续钻进很快进入了矿带,陆续见到矿体真厚度达50m,钻孔至479m终孔。喜讯很快传到了广州,队地质科技术负责王文焕工程师带着这个钻孔的资料向省局林挺副局长和地矿处周仁沾主任工程师等汇报。当听到钻孔见矿厚度有50mWO3+Sn平均品位达到0.5%时,大家都非常激动。林挺副局长高度评价锯板坑细脉带见矿的重要意义。王文焕工程师初步概略估算了锯板坑矿区钨锡远景储量约达12t,比江西省漂塘钨矿还大。锯板坑矿区第一个钻孔的见矿,揭示了矿区的巨大远景规模。

19661月至1968年底为703队详查评价阶段。矿区技术负责初期为陈君拔,1967年初改为戴茂瑞、张振瑷负责。在评价中,对矿区东西向细脉带地表用80 m间距槽探进行矿化带的圈定,深部评价工作采用160 m×80 m 网度的钻探控制,局部加密为8Om×80 m。对北东、北西两组矿脉评价,浅部以清理民窿和少量坑道为主,深部以少量钻孔控制。全区共施工钻孔32个,工作量1.7m,总投资约200万元。控制东西向矿体长达1100 m 以上,控制深度达800 m 以上。深部矿体平均累计厚度达2O m,勘探类型列为I类,主要金属矿物为黑钨矿、锡石、黄铜矿、闪锌矿及方铅矿等,储量计算采用钨、锡、铜、铅、锌综合指标,全区共计算WO3 储量2O多万t、锡储量8万多吨,还计算了铅、锌、铜储量,平均品位 WO3 0.33%Sn 0.127% 。在结束矿区评价前,局、队曾派人到地质部和冶金部汇报请示。根据当时经济发展和战备方针,国家在南岭一带不建设大型厂矿,结台矿区远景规模已经确定,深部钻孔偏斜大,施工技术困难和勘探资金不足等因素,评价工作便适可而止。因此矿区评价于1968年底结束野外施工,19693月提交《广东省连平锯板坑钨锡多金属矿区初步评价地质报告》,报告主编为戴茂瑞、张振瑗、黄宗展。以后惠阳地质队对伴生的稀散元素补作了一些工作,19755月提交了《广东连平锯板坑钨锡多金属矿区伴生稀散元素矿产补充报告》,报告编写人为李久成。由于锯板坑矿床的发现与评价,1980703队获地质部颁发的重大找矿奖。1981年评价报告经广东省地质局审查批准WO3 储量10多万t,锡储量5万多吨,并批准铅、锌、铜储量,工作程度属详查,报告可作地质勘探和矿山远景规划的依据。

根据广东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需要,197611月广东省冶金厅要求广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932队对锯板坑矿区进行勘探,19781O月公司成立锯板坑会战指挥部,至19834月完成第一阶段勘探任务。主要技术人员为庄培元、刘忠业、陈自富和赵祖华等,公司总工程师刘连捷对矿区勘探工作进行了指导。共投入工作量:坑探14m,钻探1.9m,小口径水平钻1151 m,化学采样5490个。总投资674万元。储量计算采用钨、锡指标,铜、铅、锌作伴生元索对待,19831O月提交《广东省连平县锯板坑钨锡多金属矿区第一期勘探报告》 。广东省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钨、锡、铜、铅、锌储量。通过勘探,查明东西向矿带有9条工业矿体,长度178-1114 m,平均685 m,控制深度264-923 m,平均为629 m,累计厚度16 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53-83 ,品位变化系数105-204%。报告认为属第Ⅲ勘探类型,按80 m×80100 m网度坑道加钻探配合求工业储量。据深部钻探证实,东西向脉带0 m标高(垂深约千米)矿带宽度约5O m,矿脉归并现象比较明显,符合“五层楼”规律,部分钻孔主要矿体真厚度近8mWO3 +Sn平均品位近1%,远景未完全控制,预测矿床远景可达巨大型规模。

1982-1985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余大良、冯建良等与广东有色勘探公司曾珞、孙祖式等对矿区及其外围进行了研究,提交了“广东锯板坑一瑶岭地区成矿预测研究”专题报告,19877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矿区经过703队的详查和932队第一阶段的勘探结果, 已可确认锯板坑矿是一个规模很大的黑钨矿床,并共生、伴生相当可观的锡、铜、铅、锌、银及稀散元素的储量,可供大型矿山建设开采利用,勘探效果是好的。矿山开发工作在932队勘探期间, 已成立了“惠阳地区连平县锯板坑矿筹建处”。1976年修通了由连平九连红星至锯板坑矿山公路长20 km,为即将闭坑的河源横坑钨矿的迁移作好准备。为了回收沿脉探矿的副产品,1981年冬建成一座8O td的小选厂,进行试验性生产。

198l-1991年矿山共投资696万元,各种矿产品累计产量:钨精矿(WO3 65% )1033吨,锡精矿201吨,铜精矿18吨,铅精矿165吨,锌精矿15吨,工业总产值1180万元,1991年底矿山固定职工895人。

锯板坑矿床的发现与评价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60年代,广东省地质局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把703队从粤东沿海地区调往粤北九连山区开展钨锡多金属普查找矿,积极组织骨干力量学习先进省区找矿经验,并能结合实际深入新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勇于实践, 实加强了普查第一线的领导和技术力量,做到组织落实,措施落实,从而能够及时地抓住新的找矿线索。708地质队普查组地质人员在踏勘选点工作中不畏艰苦、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现东西向钨锡细脉带矿化规律,结合学习江西细脉带钨矿找矿经验,在局、队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了种种困难,按照细脉带找矿模式,敢于深部突破,结果是一钻见矿,打开了矿区远景规模,为矿区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在详查评价过程中,703队广太职工克服了交通不便、施工设备陈旧落后等种种困难,通过3年苦战,揭开了含矿细脉带由浅到深的矿化演变规律,查明了产状形态、矿体物质组分及工业远景规模,为国家提供了一个特大型黑钨矿区,从而缓解了广东钨矿开采矿山基地不足的矛盾。

矿区勘探阶段,广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和932队坚持地质为矿山生产服务的方针,采用坑探为主,坑钻结台的勘探方法,有利于矿山开采建设,节约了基建资金。并根据“五层楼” 钨矿垂直分带模式,在实践中划分出矿区钨矿为脉带型和单脉型两大类矿体,有效地指导勘探工作.获得了较好的地质和经济效果。

经过708队的详查评价和982队第一阶段勘探,锯板坑矿区虽已确认为一个规模很大的黑钨矿石英脉带型矿床,但矿带垂深控制近千米仍无尖灭趋势,且有盲矿体陆续出现,外围蓝屋顶细脉带尚未验证。因此,矿区远景规模尚可扩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